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

2018-11-19 14:26潘峰
记者观察 2018年20期
关键词:工匠校园文化思政

文 / 潘峰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精神,具有崇尚专业、精益求精、不懈努力、追求完美的品质。在思政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制度意识,还要培养大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后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心怀国家情怀的精神,培养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开始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中刻不容缓的内容。

二、思政教育在高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促进思政教育职能的转变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在于理论教学,但缺乏实践教学以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缺乏关注和自身塑造。因此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工匠精神利用多渠道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在思政教育中注重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大学生知行合一,在毕业后做一个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追求“德艺双馨”,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又可以时刻关注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意识到作为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的意义。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职业技能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崇高的职业精神,以及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而且在实际中大学生会逐渐养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良好品质。

(二)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要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深入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在灌输思想教育的同时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举例子、讲故事等形式,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加强学生的学习和了解,以达到培养的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方针和政策的认识,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应该做出的努力,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坚持知行合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理论结合实践,通过构建具备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内在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让大学生通过实际去感悟工匠精神,实现自我价值,为步入企业做好准备。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师生长期生活所形成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和行为等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这个平台,来培养工匠精神,打造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学校通过各个途径来宣扬工匠精神,可以通过宣传语、展板、校园官网等各个平台,来播报一些工匠们的先进个人事迹。

2.学院通过班级组织观看一些大国工匠的纪录片,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从而对工匠精神进行弘扬。

3.通过校园讲座,邀请各个行业的先进模范和优秀校友访谈,让广大师生与他们可以面对面交流,亲身感悟工匠精神。

4.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如技能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工匠精神,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5.开展体验式思政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各个行业的工匠成果,切身体会工匠精神,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结语

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猜你喜欢
工匠校园文化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