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的价值——《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职业与理想的教育

2018-11-19 14:26王莲尤
记者观察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贝尔曼杰作常春藤

文 / 王莲尤

这片叶子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那片最后的叶子。这片叶子点燃了小说中青年画家琼珊对生的渴望,挽救了琼珊的生命,是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的毕生杰作,更是贝尔曼人生价值的体现,它完美阐释了理想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

作为世界名篇,这篇小说可研究探讨的东西很多,比如多重主题、语言、结构。但对中职生而言,这无疑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职业与理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职业理想就像一盏明灯,它不仅照亮了我们的职业发展之路,也照亮了我们人生之路。”如果人生是一根杠杆,职业就是撬动它的支点;如果生命是一次远航,理想就是导引它的罗盘。青年人不仅要有实现他们物质基础的职业,更要有让他们的人生价值腾飞的理想。通过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能够让中职学生懂得,坚守高尚的理想在人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篇小说被安排进中职教材中是具有它特别的意义的。

首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是中职教材(山西省用)职业模块中第四单元的必讲课文。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通过阅读与学习可以引导他们领悟理想在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养成爱岗敬业、踏实做人的职业态度。

其次,这篇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好地阐释了理想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一直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主人公老画家贝尔曼,他深夜画在墙上的那最后一片永远不会掉落的叶子,正是他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作者对贝尔曼着墨并不多,但贝尔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已跃然纸上。在对贝尔曼的第一次描写中,他是个住在贫民窟的“暴躁”的、只能“挣几个小钱”的、“酒气扑人”的“没什么创作”的“失意”老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麾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完全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猥琐的小人物。但与他的生活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贝尔曼有着崇高的理想——画一幅杰作,并且一直为之而努力,即使生活穷困潦倒,他仍在坚持,从不肯因为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二十五年呀,整整二十五年的坚持,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支撑啊!

再次描写贝尔曼,他已临终,直至去世。他终于留下了一幅旷世杰作——画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常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正是这傲然挂着的最后的一片叶子,让琼珊看到了生的希望:“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琼珊终于得救了。而有关贝尔曼在寒风中辛苦作画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凄风苦雨的夜里”“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极其简洁的语言,却刻画出贝尔曼高大的形象。这片叶子成就了贝尔曼一生坚持的崇高理想,更是他高尚人格的完美展现。

贝尔曼生前“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而被他保护的两个青年艺术家琼珊和苏艾,也是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的。琼珊“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也是她刚刚从病魔的爪下逃生之时,想到的第一件事。而苏艾正在“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她们和贝尔曼一样都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着。正是这刻骨铭心的念想支撑着她们,即使蜗居在“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也幸福不已,即使遭受着肺炎的威胁也不忘自己的初衷。可见,拥有建立在理想之上的职业是快乐的、幸福的。

另外,那个为琼珊看病的医生也是“尽己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他的病人,治好所有的病人就是他的理想。文中还写道苏艾用钢笔画插图的那些小说正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他们也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小说塑造了以老画家贝尔曼为代表的一群有理想、有抱负并坚定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执着追求的普通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职业使命,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即使在穷困潦倒时。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今日,能够坚守高尚的理想更为难能可贵。请相信,也许生活会磨掉一切,但理想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

猜你喜欢
贝尔曼杰作常春藤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最后一片藤叶
难得的生日礼物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常春藤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杰作武器公司MPA 6.5BA狙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