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贝聿铭

2018-11-19 10:13BradleyWheeler
设计 2018年18期
关键词:贝聿铭卢浮宫建筑师

Bradley Wheeler

看点

拼图

序列和分层

阴阳

去年正值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诞辰一百周年,他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曾获得多项奖项,包括1983年的普利兹克奖。

贝先生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后跟随家人来到香港,他的父亲是中国银行的高级职员,随父亲调任,全家搬到了上海。1935年,这位未来的建筑师前往美国,于1940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担任设计助理教授,并于1946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两年后,他开始了在纽约市房地产开发商威廉.泽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公司为期七年的工作,在这期间,这位年轻的建筑师参与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建筑项目。

1955年,这位典型的现代主义形式提供者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如今被称为Pei Cobb Freed & Pa rtners(纽约)。自1990年逐步退出全职工作后,贝先生主要担当他儿子贝建中(弟弟)和贝礼中(三弟)的公司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也是纽约市)的顾问,并为他自己的项目工作。

一些世界上最具象征意义的美国本土和国际性建筑都源自这位建筑大师的绘图板。他的成功部分源于项目的最初基本概念或大创意,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图表进行有效的表达。

贝聿铭的形式,无论是作为图解草图还是建筑作品,都很容易辨别——由强烈而熟悉的形状组成,可以在天空中切割出清晰的轮廓。这些形式同时对照并反映着周围的环境,既有对比元素,也解决在独特环境中的固有问题。

在这位建筑大师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简单的几何和熟悉的“形状”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宏观结构规模上不断得到加强,然后在整个项目中被提炼到更精细的微观层面。通常,几何“主题”——项目的轮廓-可能在其结构构件的构造或设计中巧妙地传达,如建筑师的早期作品之一,台湾台中市的路思义教堂(1963年完工)。

教堂的锥形三角形轮廓,暗示双手合十祈祷,在屋顶的内侧下方重复使用菱形罗纹式围堰。建筑师对细节的关注通过菱形罗纹体现出来,尽管是由两个相反的三角形(基部的镜像相互映衬)构成的菱形,还是让人联想起教堂的三角形轮廓。这种想法说明了他对每个项目的关注程度和敏感度。

“拼图”

贝聿铭的建筑回应并利用其周围环境,从一系列因素中获取线索,同时满足客户、终端用户、周边社区的程序性要求和需求。接下来其构建的作品嵌入场景之中,就像拼图游戏的最后一块——除了嵌入特定的场地,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发挥作用。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967年建成),是他为不同环境创建定制建筑解决方案的一个特殊案例。这位百岁老人在这里起草了一个坚固而强大的建筑,以混凝土打磨,展现了五千多万年的落基山山麓脈络。

研究中心是一个建筑群,以砂岩和沉积岩为背景,通过隐喻令人回想起附近烫斗形岩层的地质所共有的裂纹、峭壁和露岩。这个雕刻般的具有影射性的复合体,绝对只属于“此地”。率性的线条和坚定的构图正是属于预期的位置和特定的用途。

一个更为著名的能够体现贝聿铭设计方法的例子是卢浮宫博物馆金字塔(1989年建成)。可以说,这是二十世纪下半叶造价最高的改造项目之一,贝聿铭在卢浮宫历史上的关键契机,重塑了这个十八世纪的公共机构。

博物馆于1793年开放,在十六世纪中期,最初是法国国王的住所,由原始的十二世纪晚期的堡垒改建而成。由于艺术爱好者们必须穿越大部分U形路线(只有一个入口)来参观他们最喜爱的藏品,二十世纪的卢浮宫被人们诟病为过时。

贝聿铭加入了创造性的程序化演变,这一演变允许游客从宫殿庭院的中心——一个根据吉萨金字塔按比例复制的,由钢铁和玻璃打造的金字塔,进入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宝库。之后,游客可以沿着圆形楼梯下楼,轻松地分散去到他们喜欢的侧翼。

这个解决方案仅适用于声浮宫,而非世界上其他的任何项目。它将现代科技与“拿破仑中庭”的外墙完美融合,不与博物馆本身竞争,而是与之相辅相成。它也不仅仅是复制或模仿周围的建筑数据,而是一种源于对卢浮宫的历史、目的、用途和规模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

这个引人注目的世界知名项目是贝聿铭的典型作品,从一系列的关键点展示了其卓越性——将历史材料与现代材料融为一体,借鉴文化并建立于文化之上,从而创造了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序列和分层”

在研究卢浮宫以及贝聿铭的其他作品时,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层次和结构一这是他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虽然他的项目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在现有的镶嵌组成部分中发挥作用,但它们通常也是“对象”,其中结构是单独存在于“场”中的单个实体——如同一枚孤零零的国际象棋棋子固定在棋盘上一样。这些项目是“目的地”。从远处接近,他们为游客提供可实现的预期,并有机会在入场前感受全部的体量。

“入口和中央空间”

贝先生设计特征的另一层次由条目和中心空间组成。每个入口都是一个高度控制和特别精心设计的体验,可以将人转变至另一个领域。一旦进入,人们通常会面对一个巨大透明大厅的结构和光线,这些关键元素是建筑师风格的标志。这些由诚实的工程成员创建的大规模空间,总是被证明一从不隐藏或混淆。除了对卢浮宫的构思外,贝先生的其他著名作品中还有很多范例,包括波士顿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1979年建成)和中国银行总部(2001年建成)。

在这三个项目中,如同其他项目一样,结构系统都使得丰富的自然光线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自然的照明和结构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项目最令人难忘之处,也是其存在的理由。

“阴阳”

如果贝先生的大画廊空间被认为是大厦的“阴”,那么“阳”就是外部结构的“灯塔效应”。在黎明或黄昏的光线下,这些内部投射光线类似于中国的灯笼,对抗日益减弱的黑暗色调,为二十世纪中后期及之后的集体人类意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百年追求”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朴素,不夸耀不轻浮,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融入其建筑中,获得体验。他融入整体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每一个线条都有其原因。每一件作品都做出了大胆而深思熟虑的陈述。然而,他对几何的倾向并不是霸道。至此,他的努力给予了每个项目构造时代精神的希望和收获。

通过超越单纯的程序性要求,他的人生对于卓越建筑的追求创造了人类精神最伟大的丰碑。

猜你喜欢
贝聿铭卢浮宫建筑师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小小建筑师
卢浮宫职员罢工被闭馆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犯傻”的卢浮宫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贝聿铭的灵感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揭开卢浮宫的赚钱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