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遇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2018-11-19 03:19孙京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分数教学法数学

孙京红

近几年,我主持了SPACE教学法实验。对一位“老教研员”而言,放弃原来驾轻就熟的经验,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这种动力来自学生们和教师们的声音和表现,来自自己教育理想的不断明晰与坚定,也来自研究过程中所有人心灵碰撞不断迸发的精彩。

放下“成功”,打破“舒适”

我参加了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最初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基于小学生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思维过程的教学实验研究》,这是因为在2012年海淀区小学六年级学业水平监测中,一道有关分数实际问题的题目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发现,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学生的整体表现会有巨大的差别,这让我不断追问自己:如何更好地实现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和教育价值是什么?整体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当下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还可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

在不断探索中,SPACE教学法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SPACE教学法中,“S”是“See”(发现),“P”是“Plan”(规划),“A”是“Attempt”(尝试),“C”是“Communicate”(交流),“E”是“Evaluate”(评估)。在此教学法中,学生经历自主发现、提出问题,组建学习素材,规划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尝试解决学习素材中的问题,进一步交流学习困难、解决方案以及评估自己自主学习的过程等一系列学习行为,是一种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及意识的学习模式。

作为“老教研员”,本应循规蹈矩,驾轻就熟地享受着经年经验积累下的“福利”。但是,从《基于小学生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思维过程的教学实验研究》到《SPACE教学法视域下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思维过程的教学实验研究》,从自己熟悉的小学数学领域跨越到完全陌生的教学法探索,从有成功有效的经验借鉴拓展到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参考的空白领地,是什么支撑着我突破原有的舒适圈,不断地寻求改变、拓展边界呢?

回想起来,无论是做教师还是教研员,我都一直希望对小学数学教育甚至是教育做出一点贡献。对贡献的理解,以往就是自己能够教好数学,组织好教研活动,从而引导更多人教好数学。但当下,巨大的时代变革为教育创造着各种可能性,为人们理解教育创造了更多的选择。如何重新理解“有所贡献”的初心,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是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因此,与教师们一起不断寻找理想中的教育,寻找一条更利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道路,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从依靠经验工作,到进行课题研究,从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解决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到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法,是自己不断放下“成功”经验的过程,不断打破“舒适圈”的过程,也是逐步向理想中的教育靠近的过程。

学生的声音——“不是被带着走”

在做教师和教研员的20多年中,我不断进行着各种教学设计,驾轻就熟。时间久了,甚至感觉能把学生设计成自己期待中的样子。但是,学生是自由的个体,他们理解的教与学又是怎样的呢?

受益于较长的研究时间,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考与想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课上,我们可以陪着学生学习,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课下,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调整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渐渐地,这种近距离的个体访谈让我获得了群体性学习不可能了解的学生思考问题的全过程,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此之前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习的,那些自认为对学生的了解只是自以为是。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原来我们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甚至是教师直接讲解。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声是这样的:希望与同伴交流、与书本交流,希望大家分享一些启示或经验,而不是直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时,学生最看重的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做对题”并非学生们评价的标准,他们更加关注能否提出好的问题,甚至学生认为不断经历错误、不断探索正确答案的过程比“做对题”更有价值。其实,在学生的心目中,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与我们预想的是不一样的。

“不是被带着走”,是学生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也让我们的研究价值不断清晰: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真实的学习过程,是对学生的尊重。也许,最好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不再被“设计”,而是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独立地行走。

让教与学的过程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一致,让儿童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一致,让儿童当下的学习过程与未来成年后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一致,从对“分数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小的教学领域的研究拓展到儿童发展全过程的研究,儿童改变着我们对教育、教学的认知。

教师有一种骄傲是“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放手之后,学生们将会散到我们的视野之外,而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也将不再有把握地回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这也正是教师最骄傲的时刻。

研究要离学生近一些,

也要离数学本质更近一些

2015年7月,此次研究结题。但是,我又主动申请了北京市的科研课题,还是这个主题,加入了新的思考,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枝繁叶茂,影响更多的人。

首先,我希望给学生们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间,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与美好,感受到自己努力后摘的桃子才更甘甜。特别是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有无数次尝试机会,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而不是冰冷的分数告诉自己不可以。

其次,我希望研究能够离数学本质再近一点。只有离数学本质更近,才能对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有所影响,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为更多数学课堂服务。当然,对数学学科而言,离数学本质更近一些,才会更有生命力和生长力。

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帮助。原来的研究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师也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底气。而再次起航,我们有了可以参考的经验,我们要更善于在课堂上把握学习机会、创造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对未知的主动探索。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领域下SPACE教学法构建的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编号CDDB16161)研究成果之一

专家点评

宋冬生(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

做明白的教师

所谓名师,是明明白白的老师,明白学生,明白学习,明白教学,明白教育。

名师要知底气,眼明有智慧;养中气,心明有主张;接地气,路明有专长。

首先,要知底气,眼明有智慧。知学生学习之底,观察学情,懂得学情,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知教师筑学之底,观察自己,善于反思,实践导向归纳,理论导向演绎。最终形成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选择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智慧。

第二,要养中气,心里有主张。在一定的学理的指导下,教师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形成一些比较系统、深刻、稳定的思考和见解,就是教学思想。落实到学科层面,教学思想要学科化、具体化、个性化,形成教学风格。

第三,要接地气,路明有专长。名师成长有三个关健词——学习,实践,研究。学为本,做为基,研为要。学习是“学+习”,应该是习得大于学得;教学特色是行为转化来的,做出来的;而研究则培養教师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最后,我想说,成为名师要有一份专业,一份情怀,一份爱心。心中有一个太阳,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大国重良师,尤其是坚守在中小学一线,为孩子们筑成长之梦,为中华民族筑幸福之梦的教师,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栏目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分数教学法数学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