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会资源,建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

2018-11-19 03:19陈金香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构学科

陈金香

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融通课内外、联通校内外,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条件下,我们以学校三级课程为基础,将课堂建构在资源之中,实现资源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并建构以发展型课程为主体、以“项目+”为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形成了“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课程体系为承载,以拓展实践为抓手”的社会大课堂工作常态化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以基本原则为始端,建构实践活动目标体系

学校确立了社会大课堂工作的基本原则,即以三级课程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兴趣为根本,基于学校、走出学校,基于课堂、走出课堂,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分层推进,务实求效。我们以此基本原则为始端,深度建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战略性目标体系,建构整体育人格局,实现大课堂建设与课程改革、德育工作的融合,为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实施拓展新领域,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途径。横向上,我们打开育人视野,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与学科的融合与贯通;纵向上,穿越资源边界,把教育的触角伸向社会,努力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育系统。同时,保障社会大课堂工作以“点-线-面-体”的形式分层落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主题,培养他们独具特色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层级实施为途径,建构社会大课堂管理体系

在社会大课堂工作实施的总体思路指引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基于项目学习的理念开发社会大课堂的课程体系,借助实践活动的形式构建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体系”的实施推进策略,结合学生特征,层级化确认活动主题与活动形式等内容,建构社会大课堂工作扁平化管理体系。在管理组织建设层面,整合行政、教研、科研、后勤等力量,以校长为总负责人,平行建立课程研发团队、主题研究团队、组织实施团队、信息管理团队、项目保障团队,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团队作战,以渗透与融合的方式,规划社会大课堂工作,实现管理重心下沉,保证大课堂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实效化实施。

3.以社会资源为依托,建构“主题项目+”课程体系

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学生为着眼点,基于让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理念,结合活动特点与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依托并选择性地使用社会资源,以项目课题带动模式,在优质化落实学校三级课程的基础上,建构“主题项目+”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培养发现型少年。

在社会大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研发、德育主题活动等途径,着力建构凸显“主题项目+”特色的大课堂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身心健康课程、认知能力课程)、拓展型课程(思维能力课程、社会交往能力课程)、发展型课程(合作能力课程、创新能力课程)。确定各学科的“可实践点”——知识点、衔接点、实践地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探索出“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组面为体”的主线式设计模式,以主题项目研究的形式带领学生经历原生态的真研究过程,以课题的形式展开,践行自主、实践、发现的核心点,让学生在广阔的研究空间中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以同年级单学科项目学习的方式,夯实“点”的大课堂实践活动。学生们以單学科为载体,走进“番茄联合国”,带着学习任务单与计划书,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开启了主题项目的研究之旅。学生们了解了番茄的种类及种植的过程后,亲历栽培、观察、记录的过程,在体验农耕文化的同时,享受实践的乐趣。

以跨年级单学科串点成线的方式,彰显“线”的大课堂实践活动。我们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实践主体,以A-S-K主题项目实施过程为途径,全面实践跨年级单学科的串“点”成“线”。当学生们走进文旺阁木质博物馆,他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在“确定主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组建团队—设计方案—项目实施—成果汇报—综合评价—项目拓展”层级化实践环节中,制定凸显学科特色的《学科实践活动方案》,分学期、学月制定活动计划书、绘制计划表及学生实践活动学习任务单等,通过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中国木作有了深刻认识,而且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工匠精神。

以同年级多学科多元主题的项目研究方式,诠释“面”的大课堂实践活动。以同年级多学科的“我眼中的中国”主题项目研究活动为代表,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设计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主题,从根据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分组,到通识性大课的知识普及,从学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街头采访、走进实践基地,到分析思考、实践探究、完成作品,进行成果汇报,通过项目研究引领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以不同年级多门学科体系化的模型建构,凸显“体”的大课堂实践活动。走进科技馆实践基地,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不同年级的学生们综合多门学科,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体化模型中,亲身参与制作航模、海模、木梁承重、投石车等科技项目,并在体系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与创新,实现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构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