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壁垒 创新课程形态

2018-11-19 03:19张继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书法内容

张继红

在尊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重视三级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创生新的课程形态,构建了“非主题课程”和“主题课程”两大类课程。

“非主题课程”是指在常规教学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同时,强化渗透尊重教育主题内容的课程,整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关于尊重教育内容的散落点,按照课表顺序开展有目的的分散学习。

“主题课程”是指集中力量强化尊重教育内容的课程。这类课程围绕“尊重”主题内容,打破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联动,集中学习。

在学校整体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校区结合侧重点制定“主题课程”总体目标。本部北校践行的主题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尊重文化”主题涵盖了北京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学期初,研究团队开始着手制定主题课程目标体系,就“尊重文化”的总体目标以及下设的“北京文化目标”“中国文化目标”“世界文化目标”进行了多次研磨,梳理出“尊重文化”的主线。

确定主题课程目标之后,我们以“中国文化之书法文化”为研究重点,以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书法活动的形式进行主题推进。在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学情调研,使活动开展更有针对性。

在实践活动中,一走“三希堂”,观看碑帖,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整理问题,分组确定主题;二走“三希堂”,解决提出的问题,课上组织学生整理资料,制作展示内容;最后,进行活动汇报与展示。

实践活动是多学科综合的学习,在教学“名碑荟萃”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书法名家的书法特色及成长的经历,让学生进行书法临摹,感悟传承、创新的重要性;书法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梳理书法家艺术特点的同时,组织学生临摹欧、颜、柳三种字体,观察其异同,进一步感悟书体的特点;综合实践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提炼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担,增强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主题课程创新了课程形态,使学生有了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与方式进行研究。在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认识,经历了科学研究问题的过程,掌握了相应的研究方法,锻炼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汇报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极大地发掘了學生的潜能。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书法内容
书法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书法欣赏
书法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书法欣赏
主要内容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