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一个润物无声的职业

2018-11-20 01:52
中国民政 2018年15期
关键词:管理站民政工作民政

国家兴衰,在于民心向背。改革开放40年来,民政人在为党分忧、为民解困方面做了大量看似平凡细碎,却体现了人间大爱的工作。40年来,民政工作为国家振兴起到了固本强基的作用;民政人怀着菩萨之心,在扶危济困工作中春风化雨,为民政事业打上了一枚“爱的标签”。

2011年我从消防部队转业到了河北省承德市民政局工作,从身经百战的火场转到了润物无声的民政一线。曾经以火场就是战场、灾情就是命令、勇往直前就是使命为自豪的革命军人,瞬间被投放到没有硝烟、没有军营号响的社会洪流中。

18岁,我从一名青年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军人;43岁,我又从一名现役军人,成为了一名民政工作者。“不同的山有不同的风景”,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双发现风景的眼睛。工作不久,我就看到了大家都习以为常的“民政事业民政人,慈善为怀菩萨心”的诸多事例,并领悟到了其中的真意。

救助:一个不分远近、彼此都是“亲戚”的工作。在承德这座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活着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被称为流浪乞讨人员,遍布在大街小巷、各大景点,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形象。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名片,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勇挑重担。在节假日,人们举家团聚游玩时,他们坚守在岗位上,维护着城市形象;在极端天气,人们避暑驱寒时,他们牵挂着街头困难群众的安危,为他们及时送去清凉和温暖。救助管理站原站长王学明每天奔走在救助第一线,带头值班、巡街,主动救助,不怕脏、不怕累,给流浪乞讨人员擦过屎、接过尿、理过发、洗过澡,当然也挨过打、受过骂。王站长经常笑着说,“他们是我们家‘亲戚’”“只要能让流浪者都找到家,有个好归宿,我们苦点累点也高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他,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朴实无华的奉献之歌,用坚守为困难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儿童福利:一项用爱守护“折翼天使”的事业。社会福利院是代表国家收养弃婴的福利机构,这里的孩子大多都有先天性肢体或智力残疾。抚养教育这些孩子,给他们家一样的温暖,工作人员需要付出的辛苦和爱心是超常的、长期的,而能够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真正是履行了一名合格民政人的使命和职责。副院长樊艳秋怀着满腔的热情和一颗赤诚的心,十几年如一日,把青春年华倾注到孩子们的身上,精心管理照料这些孩子,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樊妈妈”。为了更好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脑瘫孩子,她和康复师一起为他们制定康复计划,一口一口喂孩子吃饭,一点一点擦洗弄脏的衣物;为了避免孩子因先天残疾或家庭变故而自卑,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融入正常学习生活;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她会为孩子们准备礼物,陪孩子们一起包饺子,拍全家福。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就是这些孩子的妈妈。”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她,把爱心献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为他们撑起了一把“爱的大伞”。

承德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王学明送流浪乞讨人员回家

敬老:一个给孤寡老人奉上拳拳孝心的岗位。社会福利院还有一群找不到家的残障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喝水弄脏衣服,几天不洗就有味,照顾这些老人是冯树岭副院长的例行工作。洗澡搓背、喂饭洗衣,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照顾起老人来,就像照顾亲人般无微不至。他常常笑称:“我就是他们的儿子,尽孝是应该的。”牢记使命、脚踏实地,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用真情和真心让这些老人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年。

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困难群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往往也都心地善良。有句话说得好,“在民政人眼里,看谁都像困难户,看谁都想帮一把。”这话不无道理。40年薪火相传,民政人,做到了以大爱善行凝聚民心,以责任情怀致敬初心。

猜你喜欢
管理站民政工作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宿迁市救助管理站:小团队如何撬动大社会
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多个“第一”背后的秘密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