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与电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2018-11-20 08:09冯赵慧子刘培培石远苹聂启鸿幸小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活动度电针肩关节

冯赵慧子刘培培石远苹聂启鸿幸小玲*

(1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 赣州 341000;2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江西 赣州 341000)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通常采取手术松解、口服止痛药物、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等方式,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松解相对创伤大、风险高,口服止痛药、注射局麻药等方法则存在远期疗效欠佳,且相对副作用较大[1]。中医学将肩关节周围炎归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病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仆闪挫,因此风寒湿型是其最常见类型,治疗则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除湿为主。中医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临床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等优点,但传统方式针灸、推拿、拔罐等方式起效较慢[2]。热敏灸、电针均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中医新技术,本研究针对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分别采用热敏灸与电针治疗,比较2种方式的临床疗效,旨在为该病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中男14例,女27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3.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平均(1.25±0.47) 年;部位:左肩17例,右肩24例。研究组中男15例,女2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4.08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1.29±0.52)年;部位:左肩18例,右肩23例。2组患者均符合肩关节周围炎的西医、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湿型,单侧发病,生命体征平稳;并排除其他原因如急性外伤、骨折等引起的肩痛,肩关节结核或肿瘤、化脓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心肺肝肾严重功能障碍,既往有晕针史,施术局部皮肤有感染、皮损、皮下血肿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 给予热敏灸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健侧卧位,取穴以臂臑、巨骨、肩井、肩贞、肩前、肩髃、肩髎为主穴,以阿是穴、中平、列缺、条口、后溪、合谷、曲池、外关为配穴。采用0.25 mm×6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以夹持法进针,得气后将病位周围的经穴、压痛点或硬结处作为中心,用点燃的纯艾条在距皮肤3~4 cm处进行温和灸,半径约3 cm,再行回旋、循经、雀啄灸,每种方法约2 min,激发感传。若患者出现感传即定为热敏点,针对后者进行温和灸,1次灸量一般在20~30 min,以出现热感不显或感传消失为标准。治疗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健侧卧位,取穴同研究组。采用0.30 mm×5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以夹持法进针,得气后针柄上加电针(G6805-Ⅱ型低频脉冲治疗仪,青岛鑫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强度为2~3 mA,频率为60 Hz,治疗时间为20 min。治疗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为治愈;治疗后患者肩部疼痛及功能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评分进行评定,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两端为0和10分端,分别表示无痛和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3)肩关节功能:采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JOA)进行判定,量表内容包括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疼痛、关节局部形体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肩关节功能越好;(4)肩关节活动度:采用肩关节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标准进行判定,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外旋、内旋、外展、内收、前屈、后伸活动的角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JOA评分明显上升(P<0.05);其中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内旋、外展、内收、前屈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旋、后伸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研究组 41 治疗前 53.46±15.49外展110.08±32.29 168.14±49.44△*11.37±33.58治疗后 62.36±20.59 53.94±15.76 145.56±42.39组别 例数 时间 内收 前屈 后伸研究组 41 治疗前 20.36±8.27 138.54±42.18 32.48±8.64治疗后 31.59±10.21△*170.95±51.34△*43.49±12.47△对照组 41 治疗前 21.43±5.83 137.26±43.57 33.96±8.19治疗后 43.94±14.62 154.14±48.76 43.04±11.68时间 外旋内旋48.16±11.85治疗后 63.18±19.85△对照组 41 治疗前 52.79±16.64 62.37±19.53△*47.29±10.86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肩关节周围炎发病率也以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的人群发病率已达5%~8.79%[3]。该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多,西医治疗原则以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为主,但效果不甚满意,且副作用较多。

祖国传统医学将肩关节周围炎归属于“肩痹”“漏肩风”“肩背痛”“肩凝证”等范畴,按照证候分型可分为风湿寒型、瘀滞型、气血虚型。该病主要病因是机体衰弱、正气不足、抗邪无力,致风邪、寒邪、湿邪等入侵人体,导致肩部经脉闭阻、气滞血瘀[4]。因此,风湿寒型是肩关节周围炎的最常见类型,其治疗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除湿为主。电针疗法是将针灸与电学相结合,在针刺人体经络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点的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5]。研究表明,电针疗法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解除肌痉挛、松解局部粘连等,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可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6]。热敏灸即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根据“以痛为腧”的理论依据,将针刺和艾灸治疗并用,先按痛点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再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腧穴,使艾叶的抗氧化作用通过针身逐层渗透至深部组织,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从而消瘀散结、舒筋通络、清热解毒、消炎止痛[7]。研究发现,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热敏灸能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出,达到松解粘连、消除炎症的作用[8]。

本研究针对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别采用热敏灸和电针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相较于电针治疗,热敏灸疗效更为显著,更适用于肩周炎的临床治疗。其次,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下降、JOA评分明显上升(P<0.05),其中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热敏灸具有针法和灸法的综合功效,可调和肩部气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从而有效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可起到治病求本的功效。此外,2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内旋、外展、内收、前屈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旋、后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热敏灸改善患者整体活动度效果优于电针疗法,进一步证实热敏灸能有效松解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综上所述,热敏灸与电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均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热敏灸效果更为显著,能更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活动度电针肩关节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肩关节生物力学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