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亚新几内亚:“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的支点

2018-11-21 03:04沈予加
世界知识 2018年22期
关键词:南太巴新倡议

沈予加

2018年11月12?18日,第26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首都莫尔斯比港等地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要重点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其中包括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太平洋岛国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运输通道。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斐济时表示,中国对发展同太平洋岛国关系的重视只会加强、不会削弱,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目前,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日渐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一地区获得热烈响应,巴新、斐济、瓦努阿图等国都表示愿参与“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6月,中国与巴新签订“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备忘录,这是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第一个这样的备忘录,也使中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南太出现了新的机遇。

现实利益的契合

巴新是大洋洲第二大国家,也是太平洋岛国地区第一大国家。近年来中国与巴新的经贸合作愈益频繁,互动良好。中国与巴新关系对中国的南太政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巴新政府对中国在巴新的投资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持欢迎态度。奥尼尔总理自2011年就任以来已六次访华,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巴新非常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延伸到南太国家,希望借此机会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继续完善农村人口教育、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巴新政府官员普遍对中国投资十分欢迎,希望能够搭上“一带一路”倡议的顺风车。

中国—巴新关系的深化和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现实利益的契合。对中国来说,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中国—巴新关系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推动中国同其他太平洋岛国的关系。对巴新来说,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可以降低对澳大利亚的依赖,推进外来投资对本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加速产业结构的丰富和升级,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政治上也更利于巴新摒弃过度依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外交政策,使独立外交政策更有可行性。澳大利亚对巴新的援助遵循的是西方援助的传统模式,即以治理带动发展,但在巴新成效甚微。而中国提供的援助多以基础建设为主,是以发展带动治理,正是这种新的模式为巴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巴新有什么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大了对南太岛国的援助,中国—巴新两国经贸关系也飞速发展。

巴新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产业结构还不完整,中国对巴新直接投资的上升空间较大。巴新被誉为“南太明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15和2016年矿产行业收入分别为171亿和102亿基纳(约合美元50亿和30亿左右),探明的铜矿和金矿储量在全球排名中占有一席之位。目前,巴新的矿业主要由西方国家的油气公司垄断。巴新的政商精英都急切希望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吸引外资,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加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巴新,这显然已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巴新政商两界的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备忘录的签订,使得中国企业进入巴新的领域更加多元,将不仅局限于矿业和建筑行业。中国同巴新在矿业、农业、渔业、林业和旅游业方面有巨大的合作潜能。

经贸方面,巴新与中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巴新的优质农产品,例如咖啡豆、可可和棕榈油等的传统市场是欧洲,随着中国需求的增大,巴新也希望能打开中国市场。有巴新官员曾表示,如果能拿到中国咖啡市场的1%,对于巴新的咖啡产业就是巨大的帮助。由于巴新尚未经历工业化,环境污染小,大量肥沃的土地能达到世界最顶级的无污染、有机食品的土壤要求,巴新也正在寻找能够消化这些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对食品健康需求越来越高、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无疑可以成为巴新的合作伙伴。

2018年7月,巴新首都莫尔斯比港码头,当地民众跳起传统舞蹈欢迎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提供人道主義医疗服务。

巴新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帮助。巴新是中国原木木材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其金枪鱼的产量占全球每年捕捞量的10?14%。同时,巴新也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国是巴新旅游行业急欲打开的市场。据报道,2017年11月,巴新旅游贸易促进局拨款培训巴新航空(Air Niugini)的员工,希望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2018年来自中国的游客。很显然,巴新的旅游业十分重视中国市场。

巴新需要什么

巴新目前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这也是南太岛国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由于对外部经济依赖性强,交易投资成本高,加之自身竞争力不足,获得国际长期贷款和投资的难度大,许多太平洋岛国只能更大程度地依赖政府间的优惠贷款和援助资金。

“海陆空”的“与世隔绝”一直是制约巴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巴新境内公路里程非常短,公路匮乏导致农产品运输效率低而成本高,农民没有积极性,因此土地虽然肥沃,利用率却较低。公路的修建对巴新农业发展及民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巴新货物和人员的运输基本依靠海运和空运,59%的人口依靠海运出行,但缺乏设施完备的现代化货运和交通港口。航空运输方面,巴新境内机场设施落后,除莱城和莫尔兹比港外,其他机场的设施十分简陋。笔者在巴新调研时看到,拉包尔机场的跑道还未建成水泥路面,当遭遇降水天气时,飞机会因为跑道泥泞而无法降落。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中国与巴新“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第一亮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备忘录签订以前,中国通过无偿援助和低息贷款等形式帮助巴新建设基础设施。巴新的许多高官都表示,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能推进巴新的互联互通建设。现在,中国中铁公司与巴新政府签订了多个大型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合作资金达到40亿美元;中国铁建公司正帮助巴新建立国家公路系统;中国铁建、中国港湾等公司都在承建巴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在看来,中国的建筑企业是巴新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正是由于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减少制约巴新经济发展的因素,巴新政府对此十分积极。巴新许多政商精英在与笔者交流时多次提到“向北看”战略。此前,巴新的战略一直是“向南看”,也就是将其国家战略定位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交往上。但是,随着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亚洲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的快速发展,巴新各界精英意识到,北面的亚洲地区是其经济发展的新机遇。这说明,中国与巴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巴新成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亮点,在巴新国内有着充分的经济基础和舆论基础。

面临什么挑战

目前中国与巴新的关系处于历史最佳时期,中国在巴新的影响力空前上升。但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所面临的域外和域内的挑战也不能忽视。

从域外因素来讲,南太岛国地区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巴新曾长期被澳大利亚“托管”,1976年巴新独立以后,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对巴新的援助以及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合作,在巴新社会继续保持较大的影响力。澳大利亚认为,巴新是澳的北部战略屏障,地缘战略意义重大。而且澳大利亚人对巴新有特殊情感,二战期间曾与当地人民一起抵抗日本侵略。

中国在南太地区日益上升的影响力让澳新两国感到“威胁”。目前,中国对巴新的存量直接投资达到25亿美元,虽远远落后于澳大利亚的200亿美元,但正在快速上升。澳大利亚在巴新的现实利益以及“情感”因素,使其对中国影响力上升十分警惕和防备,也使得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时常受到质疑和责难。

从内部因素看,巴新市场经济条件不成熟,政治、经济、社会风险偏高。西方国家对巴新投资较为谨慎,这是中资企业顺利进入巴新市场的机遇窗口,但各方面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政治方面,由于巴新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较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执政党与反对党、土地主与普通村民等相互间本来就存在很多矛盾,“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的项目,不时成为各政治利益攸关方夺利的手段和打击异己的工具。

巴新政治不稳定性较大,政府换届可能导致政策逆转。此外,巴新的公共治理也是一大问题,巴新在国际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的政府清廉度排名第135位(共180个国家),每到选举之际,一些民选官员都会向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索取大量“活动资金”,使企业不胜困扰。

经济方面,虽然巴新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落后。除宏观经济的挑战外,中国与巴新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还面临许多具体困难。例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建筑物资奇缺,大量的建筑原材料和基建设备需要从海外进口。而且巴新土地大多属于私人拥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复杂的土地权利问题,往往需要当地政府、中资企业和当地土地主三方协调,但巴新政府执政能力较弱,能为中方企业提供的帮助有限。例如,中资企业所承建的大部分公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都需要经过私人土地,经常会遇到涉及土地问题的纠纷,在矛盾激化时,土地主甚至会设置路障、动用武力,施工人员可能连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施工进度更受影响。

由于当地治安较差,安保费用成为企业运营的必要支出。再加上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主要省会城市之间都没有公路连通,境内山多、河流纵横,且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公路的建造和维护成本十分高昂。从首都莫尔兹比港到其他大城市,例如莱城、图菲,主要依靠航空飞行,货物运输亦主要通过航运。这些都抬高了企业在巴新的运营成本。

社会方面,由于两国民间交流较少,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巴新民众的“中国印象”还在建构过程中。这一过程极其重要,因为民间层面的交往真空,往往是不稳定的来源。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海外排华事件,都是华人与当地民众因误解而产生激烈矛盾的恶果。

巴新虽然人口仅800万左右,却有850多种语言,800多个部落,大约只有17%的人口生活在城镇;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大约65%的人口生活标准在每天3.1美元以下。不僅生活在高地和外岛的民众,即使生活在城镇中的巴新民众,了解中国的途径也非常有限。巴新普通民众了解中国的方式主要是两种。最为直观的是在华人经营的公司、工厂、饭店或是杂货店打工,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华人在巴新的经营带有“唯利”色彩,在对劳工的培训和薪酬方面颇有欠缺,导致部分民众对中国人的印象较差,小规模的排华事件偶有发生。在巴新生活、工作的华人,是中国的名片;华人在巴新的行为,也是对“中国印象”的再塑造。

另一种了解方式是通过脸书(Facebook)等社交媒体推送的中国方面的新闻,或是其他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但它们体现的是西方主流媒体的立场,关于中国的报道负面较多。

在“中国印象”的建构过程中,除了中资国企的推动,与巴新老百姓接触更多的,还是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但是,这方面带给巴新民众的并非都是正面印象,其中比较典型的负面印象是低质产品。笔者在莫尔兹比港最大的商场中发现,商场中的店主主要以华人面孔为主,而化妆品货柜上的香水和化妆品,货源也主要来源于中国。虽然巴新政商两界对参与“一带一路”充满热情,但在普通巴新民众心目中,“中国印象”还有待改善。

中国对南太地区的重视程度虽然在逐年递增,与巴新的关系也迅速发展,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离不开参与国的共同努力。虽然目前巴新政治局势稳定,但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域外干涉压力却逐渐增大,对中国在巴新的外交战略形成一定掣肘。此外,目前中国与巴新尚未找到合作中的“旗舰项目”,中资在巴新根基未深。

然而,由于两国在根本利益上的契合,预计两国关系将在未来进一步深化,巴新也将成为中国在南太地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伙伴。

(作者为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洋洲研究中心、南海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南太巴新倡议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巴新: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大洋洲岛国
巴新“中国城”开工,澳媒酸酸的
中国援助巴新菌草和旱稻技术项目启动
各方应在南太齐奏合作共赢进行曲(社评)
渲染“中国威胁论”伤害了南太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