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产业报国的主战场就在这里

2018-11-21 11:11悦纳
当代工人 2018年15期
关键词:乙烯压缩机设计

悦纳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期匠人精神。

系列专题——

为您讲述新时期大国工匠。

劳模很家常

第一次见到姜妍是在今年“五一”前夕,辽宁劳模宣讲团在大连站时,披肩黑发,珍珠耳钉,5厘米高跟鞋,笑容朴实温暖,深蓝色工厂制服略显肥大,笼罩着娇小身材……尽管距离主席台有些远,依然能感受到她的自信和端庄,和人们想象中的工科总工程师形象有很大差别。

宣讲结束后,我到后台,邀请她为《当代工人》C版拍摄封面。姜妍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是好事啊,我也体验一把当明星的感觉!”

其实,姜妍已经是一个明星——我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师。而且,这位来自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不用人捧,她这个明星是自己干出来的。

回到沈阳,做好准备工作后,我开车去接姜妍。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家常话:怎么选学区房、夏天喝哪种茶、花卉市场正在打折……当说到交通话题时,她说自己胆子太小,不敢开车,而且学车又太费劲,索性就放弃了。

听她这么说,我很差异,原以为她会是个好强且不服输的人,没想到如此示弱。

“平时都是老公送我上班,况且,他说我工作太累,即使开车他也不放心。”说这话时,从声音都能感受到姜妍的得意和甜蜜。姜妍说,她首先是家庭里的普通人,然后才是工作里的劳模,这样双重的人生更生动,她很享受。

知识分子的尊严

姜妍出生在抚顺市新宾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姜妍从小就懂得了知识和奉献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人的相貌不能改变,但通过学习知识,我们能够改变国家的相貌。”这是姜妍母亲经常和她说的一句话。起初,她并不懂一个人怎么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直到1994年,姜妍考入沈阳化工学院,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她才理解,国家的改变,都是从每一个人开始的。

姜妍学的是化工机械专业,在课堂上,老师只要提到国际最先进的技术,都要讲它们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国家工业发展是如何受制于人。每到这时候,姜妍就感觉很赌气,“我当时就一个想法,一定要做出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先进技术,也让外国人羡慕羡慕咱们!”这个年轻的志向,激励着姜妍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

本来踌躇满志,但当1997年姜妍拿着大学文凭来到沈鼓集团时,她才意识到,当理想撞在现实上,那种痛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

上世纪末,东北工业正在最艰难的环境里跋涉,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国企改革带来的风波振荡。虽然沈鼓没有大规模改制,但经营困难,工人离岗以及勉强维持的工资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

尽管是大学生,姜妍当时的工资还不到400元,即便如此,还经常不能按时发放。与她一同入厂的37名同学,纷纷开始寻找出路——北漂、南下、出国成为大家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到最后,那批大学生只留下了10个人。

姜妍对于那时的印象之一,就是沈阳街头回响着的《从头再来》。不过,她不想让自己的人生像歌词里唱的那么潇洒,“从头再来”对于她来说可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在她看来,与其把时间用在跳槽上,不如把一件事做专、做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分子。

态度决定一切

因为专业不对口,刚到沈鼓,姜妍只能从事辅机产品设计工作。才工作不久,就发现自己大学优等生的光环竟是实际工作里最大的“绊脚石”。“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实在太有限,换热计算、设备参数、介质物理特性……搞得我眼花缭乱。”干得越多,姜妍越发现自己技短。“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巧,如果自己去琢磨,可能要花很长时间,走很多弯路。如果师傅点拨一下,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意识到这一点,姜妍便成了厂里有名的“小跟班儿”,每天跟着师傅在车间观察学习每一项工作内容,形影不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姜妍就提出多项科研课题,并且设计出公司首台低温容器,填补了沈鼓集团的技术空白,沈鼓历史上最大的冷却器的设计,正是出自她手。看出姜妍匠艺初成,公司领导也下决心把砝码压在她身上。

姜妍被调到透平设计院,专门从事离心压缩机的设计工作。

作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军企业,沈鼓拥有一大批业内顶尖人才,透平设计院更是卧虎藏龙。而姜妍,只不过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毕业于非重点院校,所学专业还不是压缩机。

压力倾泻而来,姜妍开始犹豫,也有同事劝她:“女人最幸福的事情应该是挽着老公、陪伴孩子一起长大,干啥非得去遭那个罪?”姜妍明白同事的好意,可是她心里一直放不下当初的理想。“当时大型压缩机全被国外企业掌控,只有拿出一流的技术才能打破垄断。产业报国的主战场就在这里,我哪儿也不去。”姜妍没有因为压力止步,也没有因为世俗的幸福观所羁绊,她一直遵循的就是自己的初心。

为了弥补在压缩机设计专业理论上的短板,姜妍利用产假时间开始学习公共课和专业课,并在女儿两岁时,毅然报考了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在职研究生。读研这几年,她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在学校和图书馆度过。在毕业答辩时,导师感慨地說,“在我的学生里,姜妍可能不是理论功底最深的一个,但却是学习态度最好的一个。”

十年磨一剑

2006年,姜妍承担了研制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的任务,这个项目被称为“破冰之旅”。

乙烯是世界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组成了70%以上的石化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乙烯压缩机堪称乙烯工业的“心脏”,长期以来,大型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被少数几个国家垄断。

曾有一部科幻电影叫做《零下100度》,可以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普通的钢铁早已经发生脆变,只要轻轻敲打就会折断。然而,乙烯压缩机组的运行温度是-101℃,即使是三伏天,压缩机机壳上也会覆盖着厚厚的冰霜。而在压缩机内部,主轴还要驱动几吨重的叶轮以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高速旋转,这都要求找到一种能够满足超低温工况运行的材料,而这正是困扰着中国设计师的难题。

姜妍必须在上万种材料中,找出一种能够承受住-101℃的材料。

她曾到意大利企业参观,本来谈妥的技术交流,对方却全程派人看守,还要求中国访问团上缴手机、相机等所有电子设备,像防贼一样。“看到国外的先进技术,还有别人的轻蔑,确实让人心里很受刺激。虽然他们发展比中国早100年,但现在,我相信中国只是差距10年。”意大利之行并非一无所获,姜妍心里明白,既然对方担心技术被一目了然,那说明这项技术并非不可逾越,只是在关键环节缺乏正确的打开方式。

姜妍和她的团队开始沙漏式的寻找,抱着几千页的材料手册一个一个筛选,又做了大量的性能试验,终于确定了主轴材质。之后,按照客户要求,姜妍又在20天里完成了对主轴结构的设计改造。攻克了一系列难关之后,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终于在姜妍的手中设计成功,她创造的“常温装配超低温运行的离心压缩机”也获得了国家专利。中国高端乙烯压缩机产业被外商牢牢控制了30年后,终于赢回了发展的主动权。

赶上好时候

同年6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并把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天津、镇海和抚顺将同时各投资200亿元建设3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其中核心装置——乙烯压缩机还是由姜妍主导设计。

姜妍感觉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当她还沉浸在自己的小确幸,没觉得接手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有多大难处时,沈鼓集团总工程师王学军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她了解到这项工作的严重性:“对沈鼓来说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做不好,可能乙烯压缩机国产化道路就终结了。”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一直心态坦然的姜妍开始失眠,开始有了白发。“这已经不仅是我自己的理想,‘百万吨是几代科学家和所有中国人理想的重量。”

然而,通向梦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机组结构、制造工艺都与常规压缩机有着天壤之别,因为体型巨大,百万吨乙烯压缩机需要加装十几个风筒才能实现冷却运行,这样一来,设备体积增大不说,效率也会大大降低。为了给设备“瘦身”,姜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索性和丈夫请了假,直接在研究所开启通宵。尽管使尽浑身解数,设计方案仍没有进展,她打趣地说,那段时间自己比机器瘦得快。

姜妍第一次感觉到自信不足,但她不能放弃。于是,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看看以前的作品,给自己的自信充充电。

就在她看得嘴角轻扬时,一张样图引爆了她的思路:-101℃的乙烯,本身不就是制冷介质吗?曾经最困扰她的低温,这时却成了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退烧药。这个惊喜发现,让她兴奋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把同事们吓了一跳,研究室里凝重的气氛也被打破了。

不过,这种颠覆以往压缩机结构的设想能否实施,姜妍一时不敢轻易下决定。这时候,还是苏永强董事长给了她最有力的支持,“工程技术人员搞创新,成功了,成绩归个人;失败了,企业承担责任,我们就是要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大胆实践!”

有了苏董事长这句话,姜妍彻底放下包袱,“如果科学家不敢创新,那世界只能循环在旧规则里。”

2011年2月22日,由沈鼓集团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横空出世,沈鼓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从此,我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抱歉,错过了你的成长

姜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完成了对企业和国家的托付,这让她幸福快乐,但有些事,也让她常常感到愧疚。

“2017年8月的最后一天,女儿正式开始高中住宿生活的第一天,我又在出差,女儿的整个8月份假期我出差6次……”

这条信息,在姜妍的朋友圈获得了超过140个赞,而正在北京出差的她却握着手机,泣不成声。

“整个暑假我都在忙,没能好好陪女儿;前一天跟了半年的项目,还丢标了。”与家人的别离、事业的艰辛一起蹂躏着她。女性的细腻与敏感,让悲伤放大后又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时候,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头窝进丈夫的怀里,痛快地哭一场。

如今,姜妍已经设计了近500台压缩机,获得过“全国五一勞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并当选为十九大代表,但在这位45岁的副总设计师心中,自己从来不是女强人。“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姜妍和丈夫是大学同学,而且同在沈鼓工作,更巧的是,姜妍是做主机设计,丈夫是做辅机设计。事业和家庭,丈夫都是姜妍的后盾。

姜妍是女儿的骄傲,但她并不想从事和父母一样的工作。不加班时,姜妍最喜欢带着女儿一起逛街、吃甜品。虽然,姜妍经常因为答应陪伴女儿忽又食言而感到愧疚,但女儿超乎同龄人的独立和宽容,却经常带给她抚慰。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来沈鼓设计乙烯压缩机,做出同样的选择。”在姜妍心中,这里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乙烯压缩机设计
往复压缩机管道振动分析与减振处理
BUBA台灯设计
聚氯乙烯多乙烯多胺合成研究
12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往复式压缩机填料密封失效分析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往复式压缩机填料密封失效分析
循环氢压缩机防喘振系统改造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析压缩机在煤化工工艺中的应用和实践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