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疗效观察

2018-11-21 13:20熊轩伟夏联义吴飞马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1期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胆结石

熊轩伟 夏联义 吴飞马

摘要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VAS评分、肝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消化不良、右侧胁部疼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属于消化道常见疾病。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囊炎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有关。早期实施手术治疗虽能控制病情,清除周围结石,但创伤性较大,且费用较高[1]。因此,临床常实施药物治疗,由于西医治疗缺乏针对性,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无法达到根治目的,还需联合中医治疗[2]。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100例,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5.14±2.56)岁;平均病程(2.86±1.28)年;临床症状有上腹疼痛39例,胆囊区压痛18例,右肩背部放射痛17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5.83±2.19)岁;平均病程(2.54±1.31)年;临床症状有上腹疼痛40例,膽囊区压痛17例,肩背部放射痛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均存在腹胀、反酸、恶心、胆囊区疼痛加重等临床症状;②右肩背部呈放射状疼痛、肩肿区疼痛;③经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壁缩小、变形,且合并结石。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异常、脑血管病变患者;②对本试验药物过敏患者;③依从性较差患者;④存在情绪激动、暴力倾向患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甲硝唑片,3次/d,0.1g/次;熊去氧胆酸片,3次/d,150mg/次。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同对照组。中医治疗配方:半夏10g,生姜10g,黄琴10g,积实15g,柴胡15g,连翘15g,芍药30g,大枣7颗。对于热盛患者,可加用蒲公英10g、板蓝根10g,金银花20g;对于胁痛患者,可加用延胡索10g;对于湿热症患者,可加用龙胆草10g、桅子10g;对于存在黄疸症状的患者,可加用金钱草10g,茵陈10g;对于存在结石患者,可加用鸡内金10g、海金沙10g。熬成药汁,1剂分2次服用,保持清淡饮食,禁止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即10d。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VA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体积恢复正常,未出现结石;②有效:患者结石正常排出>50%,且经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体积明显缩小;③无效:患者结石未排出,且经B超检查,未出现任何好转。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病情反复等特点。其发生原因与细菌感染、胆汁成分变化、胆道动力受损有关[3]。慢性胆囊炎早期可通过缩小胆囊,降低收缩功能,促使潴留的发生,引起胆汁排泄不畅,进一步诱发细菌滋生,胆盐沉积,从而并发胆囊炎[4]。从中医角度分析,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属于“胁痛”“胆胀”等范畴,主要是由于压力过大、饮食不当引起的胆汁拐荃滞、气郁血滞、湿热蕴结,最终出现不通则痛[5]

早期给予甲硝唑片、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其虽能够改善患者反酸、腹胀等症状,但整体疗效不佳。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了中药汤剂治疗,从而达到温中止呕、开胃健脾、清胆热、疏利肝胃的疗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中药汤剂能够促进胆道扩张和胆汁流泻,以免乙酞胆碱造成痉挛现象,且可缓解机体疼痛感,降低胆汁内钙离子水平,促进入体循环,从而松弛平滑肌,达到治标治本功效。同时通过中西医联合使用,能够发挥消炎、抗炎、抗菌等疗效,帮助胆汁分泌,以免腹泻、腹胀、厌食等症状发生,改善预后。

总而言之,中西医联合治疗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疗效高、作用性强等特点,用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中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改善肝肾功能,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志胜,王院香.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16,35(3):174-175.

[2]冯晓东,陈智勇,陈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96(z1):71-72.

[3]伏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J].母婴世界,2017,88(8):65.

[4]王冲.胆囊炎胆结石术前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术后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1122-1123.

[5]吴振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641-3642.

猜你喜欢
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胆结石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哪些人易得胆结石?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吃?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一贯煎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