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困境与路径优化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域

2018-11-22 09:19姜庆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姜庆华 陈 洁

(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与就业处, 江苏 常州 213164;2.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资产经营公司, 江苏 常州 213164)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现代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引导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本土化不够、教育实施主体内外受困、教育对象规划意识薄弱等。

1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1 学生之需

高职院校录取的考生多数不善于应试,他们选择职业教育,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迫于无奈,还有学生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导致他们毕业后不愿去生产一线,不愿接受四班三运转的工作。其实经济发展越好,文明程度越高,“高级蓝领”“工匠”在企业就会越受尊敬,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信心。

1.2 学校之需

江苏省2016年高考报名人数为36万左右,相比7年前减少了近1/3,高职院校虽然感受到了压力,却没有主动减少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随着教育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院校+专业组合”的高考招生新模式已经在上海和浙江试点,一旦推广,对处在高等教育下游的职业教育将产生巨大影响。依据经济学观点,学生既是原材料又是产品,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情况是试金石,高职院校要按照市场规律办学,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1.3 社会之需

随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人力资本攀升,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供需地位反转,中国制造业升级、工业4.0需要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企业、学校要共同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推进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 “中国制造2025”所需之才。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个主要困境

2.1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本土化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西方心理学家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高职院校大规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21世纪初期,并且尚未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高职学生特点的理论体系,对于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本土化应用研究和实践成果比较少[1]。高职院校编写的教材部分内容生搬硬套,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职业测评理论落后,几乎所有教材都涉及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六边形模型。霍兰德的理论建立在西方多年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其职业选择原则和方法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指导意义值得商榷。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主体内外受困

2.2.1规划与执行两难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校级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并且要加快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该通知在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发布,并已经过去了5年,根据对常州市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挂靠学工处、招就处、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具体工作由辅导员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兼任,并没有专职职业规划教师,也没有设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机构。苏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关于苏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个观点[2]。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表1可知,常州市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均未能达标,专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员更少。

表1 C市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师生比统计

数据来源:各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及江苏省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2.2师资力量欠缺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也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各种事务性工作都要处理,根本无法静心思考自己的发展前景。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没有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足够重视,也尚未形成体系[3]。这种现状或许会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起到负面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应尽快打通辅导员职业发展之路,起到示范作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年轻老师居多,工作时间不长,绝大多数为兼职,人生阅历浅,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高职院校就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融合性较强,涉及教育科学、职业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师资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2.2.3教育方法单一,重形式、轻效果 高职院校多数教师有行业产业背景这个优势,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好多学校把他作为就业指导课程里面的一个模块,并且与专业课联系不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育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多元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很多高职院校列为第二课堂,他们经常通过举办规划大赛,以赛促学。许多学生的规划书中有十年内创办企业的梦想,但是创业成功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重形式、轻效果。

2.3 教育对象规划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有一些新特点,可以用“忙”“盲”“茫”归纳描述。忙,指有些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工作后才做的事情,好不容易脱离了高中三年的“苦海”,先忙着网游、交友恋爱等。盲,指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变化快,就业择业不会称心如意,大学里做职业生涯规划可能是在浪费青春,索性盲目发展。茫,指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迷茫,因高考成绩排名靠后不够自信,对未来不敢有 “梦”。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也从侧面反应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价值所在。

3 基于供给侧改革优化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

3.1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教育资源

3.1.1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我国著名企业家牛根生的用人之道,也是业内广泛采纳的选人用人标准,诠释出道德品质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埃德加·H·施恩教授1978年提出的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个职业选择所围绕的中心,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不可动摇,要确定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领航员”“引路人”的作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一致、理论互通,有效融合势在必行,既可加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发展进程,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两者共享师资和教育载体,协同创新,实现就业服务全程化,就业指导全员化,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5]。

3.1.2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协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成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不能脱离实际,闭门造车。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成功的前提建立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协同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研究职业和职业科学,教师要辅导学生制订人生规划里面的职业目标,目标要对接行业、岗位标准;政府要净化就业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的平台;企业要配合有关数据采集,参与课程标准、职业标准制订,提供人财物,支持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地点要从校园扩展到“校园+企业+实训实习平台”,教育人员要从高校教师发展为“高校教师+企业HR+人社局工作人员”,教育时间要从在校三年延伸到实际就业单位工作阶段。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要开放包容,政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构建服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质量

美国和加拿大使用的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服务式教育”CBE体系,该模式侧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6]。有为才有位,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成败取决于他的产品质量,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把个人成长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依据自身特点,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推进本土化实践。高职院校要构建服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明确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服务学生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

3.2.1转变思路,服务学生成长和企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经常引用“哈佛大学关于人生目标调查的案例”佐证清晰的职业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2011年对此提出公开质疑,笔者对此也持怀疑态度,多数大学生无法安排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目标在大学阶段很难科学规划[7]。许多案例清晰揭示影响个人在职业生涯十字路口作出抉择的,可能就是生命中遇到的一件事或一个人。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悄然变化,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岗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中国化有待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统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职能部门不妨梳理一下思路,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基于服务学生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视域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8]123。

3.2.2提高水平,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学生服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高低,师资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辅导员具体实施,不够专业,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国家有关部门要在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高校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适当引进一些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校内培训。校内培训要注重实战性,重点围绕平时开展生涯规划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或对辅导员或班主任队伍开展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要有针对性,缺什么引什么,需要什么引什么,重点引进一些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校内外专业教师加入。对外引进要重实效,要邀请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加盟,不能只看是否为业内专家,更要关注他们是否热衷教育事业,要看教育效果[8]124。

3.2.3强化实效,分类分层指导、精准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开展,至少贯穿三年校园生活。新生教学要以基础课为主,一年级,教会学生自我探索的方法,把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透。二年级,要结合专业课教学,围绕行业标准、职位岗位要求展开,让学生有对职业的认知。要掌握毕业生动态,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做好岗前培训;对准备升学考试的学生专门组织辅导;对“有业不就”和“慢就业”特殊群体,要重点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根据年级、专业,分类、分层实施教育活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精度、效度。

3.3 运用教育诊断理论,构建“互联网+”职业测评体系

3.3.1运用教育诊断理论,提高效果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能只看大学三年,要拓宽思路,要有前瞻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挖觉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与高中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相结合,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对接。职业生源教育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博士提出。教育诊断理论用以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提高效果[9]。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至今本土化不够。理论研究需要集体智慧,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各方力量集中攻关,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本土化。

3.3.2构建“互联网+”职业测评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痛点是成效未知性,难点在于职业兴趣测评结果可靠性。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弄潮儿,他们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研究者通过各种手机App可以轻松完成毕业生跟踪调查,一些简单技术处理即可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高职院校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修正职业测评系统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