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数学皇帝”的别样人生

2018-11-23 10:49
时代邮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丘成桐卡拉读书

丘成桐是一位被《纽约时报》称为“数学皇帝”的华人数学家。他在1982年获得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是当代世界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2010年,他又获得数学界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

多年来,丘成桐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数学事业。他已在两岸三地创建多个数学中心,为培养数学领域青年人才、提升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3月,这位“数学皇帝”做客CCTV-4《谢谢了,我的家》节目,分享他的人生故事。

年少不爱读书,曾逃学半年

1949年,丘成桐出生在广东汕头,同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随父母移居香港。父亲是哲学教授,但小时候丘成桐的家境并不好。他清楚记得,当时父亲的薪酬是按授课钟点数来计算,父亲一年的薪水大概是2000港币,而一大家人一年仅房租就要花掉1200港币。“所以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不知道晚上会不会有饭吃。”

在如此清贫的环境下,他的父母依然坚信,只要读书就有希望。家中有8个孩子,在读书受教育的问题上,丘成桐的父母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们家里有10口人,住的地方只有两室一厅。为了尽可能给我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把大厅开辟成了书房。”丘成桐家的大厅里摆了一个吃饭的桌子,吃完饭后就要赶快清理出来,兄弟姐妹们一同围着桌子写作业,父亲在大桌子旁边又摆了一张小书桌,他在那里批改学生作业、做学问。

父亲是知识分子,所以很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丘成桐小时候在父亲的督促下,诵读了不少国学经典。他清晰记得父亲最欣赏的一句话:“寻孔颜乐处,拓万古心胸。”父亲把这句话一直挂在墙上。

小时候的丘成桐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父亲就解释说,当年孔子怀才不遇,总是受人排挤,但他还是要坚持他的路。颜回生活很贫困,但他很苦的时候还能积极快乐地做学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找到快乐之处,并要做一些能够影响后世的事。

虽然父亲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但丘成桐小时候却有些“叛逆”:他爱看武侠小说,曾在父亲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文心雕龙》,以为是武侠小说,结果打开一看,却大失所望。因为贪玩,年少时丘成桐成绩不太好,甚至还在小学六年级下学期逃学半年。“小六下学期,老师将我们班分作几组,每一小组由组长带领小组同学一起读书准备考试。我是一个小组的组长,带着6名同学,以温习为名,不去上课,到处游荡。我每天出门带着书包,父母还以为我很用功。”

当时的小升初成绩会通过报纸公布,父亲在报纸上没有找到丘成桐的名字,十分生气,让丘成桐的三姐把他找回来。正在外面疯玩的丘成桐回到家,看到父亲手中的藤条,“急中生智”地告诉父亲报纸的第二版还有名单,自己的名字肯定在第二版上,这才免去一顿打。

突遭家庭变故,读懂父亲苦心

真正促使丘成桐改变的是他14岁那年。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大树轰然倒下,丘成桐一下子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父亲去世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连父亲的丧葬费都是朋友们出钱捐助的。

丘成桐和兄弟姐妹们一度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念书了。他们的担心眼看将成为现实:丘成桐的舅舅提出可以资助他们家,但他附加了一个条件,所有的孩子必须放弃学业,去乡下养鸭。丘成桐的母亲果断拒绝了舅舅的提议,甚至因此5年没有跟舅舅来往。

丘成桐的母亲也出自书香门第,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父亲的遗志是希望孩子们能好好读书。所以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母亲想尽办法将孩子们一一重新送回了学校。学校的老师看到他们还能读书,非常惊讶。

父亲去世的时候,丘成桐没有怎么哭过,因为他总是不相信父亲已经“不在了”。“他的书都还在书桌上,我突然很想了解他教我的是什么。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读父亲留下来的书。从前他叫我念书,我总是心不甘情不愿,但那时候,我迫切地希望从父亲教我读的书中去找寻他的影子。”丘成桐回忆说,在这之前他总是看不下去《红楼梦》,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将这本书仔细地读了一遍。父亲早逝、家庭衰落的生活状况,让丘成桐在书中找到了共鸣。

丘成桐的父亲在生前一直笔耕不辍。父亲出生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时刻,对整个国家的未来有很强的责任感。父亲曾写过一本《西洋哲学史》,他在引言中引用了《文心雕龙·诸子》篇的一段:“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这一段话激励着丘成桐,让他立下远大的志向,希望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做大学问,为国家多做一点事

1966年,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

20世纪70年代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获得了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数学是奇妙的,也是艰涩的。即使是立志在数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

丘成桐正是这样一颗“晨星”。他在伯克利分校念书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偌大的教室中,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对讲台下唯一的学生悉心教诲。这唯一的学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后,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文中巧妙地解决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沃尔夫猜测”。他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意识到,一个数学新星诞生了。

紧接着,丘成桐遇到了“卡拉比猜想”,他预感它可以开启一门新的数学分支,“那时候就觉得没有别的题目能这么强烈地引起我的兴趣。”

“卡拉比猜想”是由意大利著名几何学家卡拉比在195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在封闭的空间,有无可能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引力场。卡拉比认为是存在引力场的,但当时没有人能证实,包括卡拉比自己。

丘成桐发现,自己的所有研究都指向卡拉比猜想,他觉得,如果不把这个猜想证实,就没有办法继续自己的研究。“做学问就是这样,有的山很矮很容易就可以翻过去,也没什么意思。有的山高,但是后面有一大片田野。所以尽管其他几何学家都不相信这个猜想,我却锲而不舍,不分昼夜地去研究它。”丘成桐花了5年的时间终于完成这项工作。“卡拉比猜想”的证实也标志着微分几何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丘成桐说,虽然自己没有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文化学者,但从小培养起来的深厚文化功底在他的一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厚的人文知识极为要紧,因为人文知识也致力于描述心灵对大自然的感受。不少伟大的数学家都以文学、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气质,与古人神交,追溯数学的本源,追求高深的意境。为了想要的结果,我们需要找寻问题的根本所在,需要不断培养我们对问题的感情和技巧,这一点与孟子所说的养气相似。气有清浊,如何寻找数学的魂魄,和我们的文化修养息息相关。”

回顾起自己成果丰厚的一生,丘成桐十分谦逊。他说,我很喜欢孔子的那句话:“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不要禁锢脚步和眼光,“我期望你们有一个宏大的志愿,为大局着想,才能做成有意义的人生。人生在世界上走过一次,总是期望能够留下自己的脚印脚步。我们丘家不是为了钱,为了名,而是真真实实为国家,为社会做事的家族,希望你们牢记。”

猜你喜欢
丘成桐卡拉读书
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丘成桐
网易向北京丘成桐科学基金会捐赠6600万元
影音室里面的卡拉OK
我爱读书
丘成桐不拿薪水
卡拉OK也发烧 Earthquake(大地震)DJ-Quake
最强“伴奏师”——卡拉OK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