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涵、特征和功能在档案治理

2018-11-23 11:30赵航
卷宗 2018年31期
关键词:公共治理

赵航

摘 要:档案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论在档案场域的应用,是公共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对档案治理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进行探析,认为档案治理具有两种理解,并对档案治理的特征进行概括,并揭示档案治理的功能,包括提升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积聚档案部门社会资本、增加档案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档案实务管理效能及培育社会公共伦理精神等功能。为我国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治理;档案部门;公共治理

1 档案治理的内涵

档案治理是在社会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型的治理理念,有效的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治理理念,并被赋予了全新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辨析社会治理的内涵,从社会和治理两方面进行理解。现代社会学上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上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生活,其中治理是各种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档案治理的第一要务在于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和产品,有效的发挥政府、市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成员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其方式在于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手段,目的就是凝聚社会共识、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公平,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2 档案治理的特征

2.1 治理主体的多样性

传统意义上,档案部门是档案事务管理天然的唯一主体,根据集中式的档案事业管理体制,设置了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市)级档案业务系统,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事务。“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工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因此,档案治理过程中,档案部门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主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也将会成为档案事务管理的重要主体。正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所指出的,“规范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充分发挥档案学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专业机构参与档案事务;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设立档案事业发展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建立家庭档案;支持个人保管、展示其收藏的档案”。

2.2 治理客体的扩展性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部门主要对体制内的档案事务进行管理,对于体制外的档案事务很少涉及。由于治理活动中包含多元主体,而且不同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或客体,因此治理对象的范围领域十分广泛。档案治理活动中,除了对体制内档案事务进行管理外,还将体制外档案事务纳入管理范围内。在档案治理过程中,档案部门、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合作,明确分工,档案部门依然是体制内档案事务的主要管理者,但是对于档案部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管理的体制外档案事务由档案部门指导社会组织和公民来管理或形成档案事务的“社会自治”局面,从而扩展了档案治理客体。正如在家庭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由档案部门通过媒介宣传,指导民众自行建档;西方国家社群档案建设过程中,也是由社群成员或草根阶层发起、组织和操控,形成档案的“社会自治”局面,以此加强对社群档案的管理。因此,在档案治理过程中,治理的客体和对象将大为扩展。

2.3 治理方式的法治性

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多地依赖于刚性手段,尤其是行政手段,经常以文件管理文件,以文件落实文件,这种单一的治理手段与单一的管理主体相结合,体现出浓重的计划体制色彩,表达着强烈的“人治”思维。“如果说以往,当档案还仅仅是少数人的权力归属时,单靠命令的行使或约定俗成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即便某些律令当中偶尔也涉及档案事务,其实质依旧是为了政治需要的话,那么,在法治化的今天,在档案这种权力已经普泛化的现代社会,依法来规范与档案相联系的一切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档案局(馆)考察时也提到,档案工作“要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在档案治理过程中,管理档案事务是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档案权利已经普泛化,法治成为其内在要求、基本表征和基本方式。档案治理强调利用法治这个大“法器”来治理档案事务,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治方法贯穿到档案治理实践之中,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实现档案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3 档案治理的功能

3.1 提升社会公众档案意识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一直较为薄弱,尤其是一般公民中普遍不认识档案为何物,更不知道什么是现代意义的档案。因此,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至关重要。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有一些教训没法教,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懂”,这句话对于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的培育也适用,“档案意识这种东西没法教,只有自身参与过才会懂”。档案治理要求社会公众对档案事务的广泛参与和档案事务的社会自治,将公民参与和自治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因此,对于档案部门而言,档案治理就是档案部门从垄断到协同;对于社会组织和公民而言,就是从边缘排斥到主动参与的过程。社会公众通过亲身参与到档案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显然比任何宣传都有效,對于提升档案意识十分有利。

3.2 积聚档案部门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个人或组织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内含着信任、规范等因素在内的一系列参与网络关系。与物质资本不同,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其内在地呼唤人们之间的理解、同情与合作,由此达致公共目标的实现。”社会资本的积聚需要从其构成要素着手。社会信任的缺失除了档案部门自身因素之外,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社会对档案部门不知甚解。正如“与图书馆、科技馆等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相比,档案馆还是缺乏足够的民间深入,民众对其也缺乏足够认知……致使其信任社会资本的占有量要相对低得多”。而档案治理通过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档案管理事务的直接参与,可以使民众加深对档案工作的理解,提高档案部门的公信力;同时社会与档案部门的积极合作,可以对档案工作形成有效监督,从而完善档案工作制度,提升档案部门的“规范”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公民和档案部门的通力合作,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横向参与网络。因此,档案治理十分有利于积聚档案部门的社会资本,为档案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便利。

3.3 增加档案公共服务供给

档案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档案部门不再有必要成为核心角色,而社会组织和公民承担了档案部门原有的一些职能。目前,档案馆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其提供的档案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档案信息需求,而社会可以有效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如私人档案馆和社群档案馆的建设极大地补充了档案公共服务的缺失。早在2004年,广东省离休干部屈干臣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私人档案馆,收藏了广东省人大50年来的选民证、195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6年的全国高考准考证等个人专著、作品、工作证、纪念章1万多件档案材料,已接待了上万的参观者。国外的社群档案馆建设也弥补了公共档案馆馆藏社群档案的缺憾,有效满足了特定群体的档案信息需求。

4 结语

为了改变传统行政化管理制度,开创档案多元化主体治理的格局,需要加强档案治理路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制度环境等研究,制度转型和社会转型是我国现在需要转变的,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档案治理范式形成的标志是建立健全法律认可的档案制度安排,完善运行机制与现行体制的衔接,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琪.高校档案管理模式转变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4期.

[2]邓琦.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設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1年01期.

[3]张世伟.浅论在知识背景下的档案管理模式[J].才智,2012年16期.

猜你喜欢
公共治理
“互联网+”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升级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视角下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形成
公共治理与村庄自治视角下农户土地产权认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