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有效的观察与记录策略探究

2018-11-23 11:30雷嘉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指南

雷嘉慧

摘 要 幼儿的行为问题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且发生率逐年上升。教师需要充分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评估幼儿的行为问题特点及发生频率等,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策略。而本文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方向,结合笔者数年来的一些工作经验,分析客观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对幼儿行为问题实施观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问题行为 观察与记录 《指南》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1对幼儿行为问题进行有效的观察与记录的意义

冯晓霞老师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时曾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幼儿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相适应,就被称为行为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阶段的行为问题发生初期不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其一生。那么想要针对幼儿行为问题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必须提前对幼儿有一定的了解,这不仅仅源于教师熟悉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更多的是对幼儿的有效的观察与记录。那我们应如何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观察与记录?本文将以小元为个案,对小元的问题行为观察与记录进行分析,并归纳四点有效观察与记录的方法以供读者们参考利用。

2对个案的观察与记录现状分析

据笔者的了解,教师的观察来自日常生活环节的记忆,而大多数教师会因为自身的观念影响或工作繁忙等因素而不能客观地观察幼儿的行为问题,往往会凭自己的直觉影响了对幼儿的看法,然后直接进行干预或教育。如以下案例。

小元(4岁)

小元在建构区时,表现很积极,一边指挥着同伴合作拼凑一个火车轨道,一边努力地搭起火车站大楼的尖塔,这时,一个晚到的幼儿经过建构区,因书包太大把火车站的尖塔碰倒了,这时小元生气地尖叫起来,脸红彤彤地正要挥起拳头打向那名幼儿,这时被老师制止了。

在案例中,老师因为有全程关注着小元的一举一动,所以理解小元在事件发展中的情绪变化,否则,会因小元的动手打人的行为而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的例子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相对容易凭借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但对年轻老师来说,没有对孩子充分的了解,即使照搬他人有效的方式,也未必奏效,所以掌握正确的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是对年轻老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们日常应如何更有效地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观察与记录呢?

3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问题的有效策略

华师大周念丽老师曾指出:“如果要观察一个对象的内心,首先要对这个对象有所了解,然后对他的年龄状态有所研究,第三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所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归纳以下观察幼儿的行为问题的有效策略。

3.1对被所观察的幼儿身心发展有全面的了解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会有相应的年龄特征,观察者必须对此年龄段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所了解。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对他人及他人心理感受有了更多的了解,社会交往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同伴们一起从事游戏活动。如下例观察记录。

小元(4岁)

小元喜欢到区域“娃娃家”进行游戏,这天,小元发现一个女孩已经进入这个区域,当小元想要进这个区域时,女孩不愿小元进入此区域,小元开始跺脚,发脾气。这时老师发现并对女孩说:“你的家除了妈妈,是不是缺了其他人呢?”小元马上就说:“对啊,我是男孩,我可以当爸爸,给宝宝煮饭的。”女孩接受了,并接纳了小元一起游戏。

因为了解到幼儿此年龄段对性别角色意识的心理特点,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了一定的观察,教师作出适当的提示后,小元提出“我是男孩,我可以当爸爸”的想法,就不显得突兀了。所以,观察者必须掌握学前儿童阶段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观察幼儿的时候,能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情况把握整体观察的方向。

另外,每个幼儿的个性、家庭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所以,在此案例中,我们对个案小元进行多次的家访和家长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生育幼儿时产检情况,有无特殊病情,家庭成员构成,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在家时的交往行为表现等,深入了解小元的基本情况,对其出现的行为观察作出正确的判断提供有力的支持,让我们为小元量身定制的策略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为后期策略的成功实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2熟悉《指南》各领域目标,在指南的指导下进行观察

《指南》是应国家为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元的行为问题主要体现在其社会性发展。所以我们针对其行为问题,重点研究了《指南》在社會领域部分,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价值和方向,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目标与典型表现等,当我们熟悉和掌握《指南》的相关内容,然后对小元的社交方面行为问题进行观察解读,就可以更好地为我们制定相应策略提供了帮助。可以说,掌握好《指南》,就相当于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清晰、可行的方向。

3.3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一切皆有计划,在我们的实践观察中,如果没有制定相关的计划,只会让教师毫无目的、随机性地进行观察,这使这样的观察显得没有意义。所以教师在观察前,一定要选定好观察对象,而且心里要清楚:“为什么”“怎么做”。有了清晰的计划,然后对被观察幼儿进行持续性观察,才能有效地了解被观察幼儿的特点及情况。如,小元个性比较急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其他幼儿“投诉”他打人、推人,我们想了解一下小元的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情况,就针对小元在与同伴间的交往事件进行了数日连续的观察,记录片段如下。

小元(4岁)

片段一:准备做早操了,小朋友们一个跟着一个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下楼梯。小元飞奔到第一个的位置,直接挤到原本第一个小朋友的前面,这时前面的男孩尖叫起来,把小元推开,小元双手抱胸,嘟起嘴巴,一声不吭,停留在原地。

片段二:餐后,小元走到一女孩旁边,双手握拳,不断地挥动双拳,打到女孩的手臂上,神情有点愤怒,女孩缩成一团没有反抗。一个男孩过来制止了他,他停止了挥拳的动作回到位置上,并说:“我只是跟她玩一个游戏”,并表现处不满的表情。

从上述零星的片段,我们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到了小元是一个社交欲望非常强烈的孩子,但因为缺乏一定的交往技巧,无法自如地应对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的冲突和问题,甚至尝试用肢体动作去解决,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观察,我们就能了解小元的社交问题,给小元制定合适的帮助计划。

3.4使用正确的观察记录方法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计划后,了解正确的观察方法也非常必要。笔者将从态度、表达语言和观察记录工具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3.4.1观察者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者在观察时,一定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幼儿进行观察。尽管大部分教师做的观察记录详细并反应出很多的问题,但实际上仍然存在依靠直觉和本能进行判断的教师。而且有时候,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具有随机性,教师并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迅速把事件记录下来,这时,教师有可能就会在过后凭自己的回忆加上个人的主观情感而进行记录,这样将有可能使记录出现误差,误判了幼儿真实的状况。

3.4.2使用正确的记录语言

我们在观察中为了能更好地将事件记录下来,我们必须运用到各种词语在观察记录中进行描述。但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显得客观而详细,也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描述一个幼儿在跑步时的情况,新手教师通常会用“跑过来”,“奔跑”,“跑的很快”等词语描述,但其实我们还可以运用如“猛冲”(表示力度大),“飞奔”(表示速度快),“快速前行”(表示速度比走路稍微快一点)等等,当我们运用这类词语时,就能快速准确地描述出幼儿的动作细节,记录就显得精炼不拖沓。

所以,我们在进行观察记录时,想要提高记录的技巧和效率,就要注意多积累客观的描述性的词句,使用精确的语言对提高我们记录的效率有很大的作用,也可以参考参考以下表格(见表1),把合适或不合适的词语在表格里列出了,进行一个归纳。

3.4.3适当地运用一些观察的工具

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如果运用或自己制定合适、科学的观察表格,会对观察的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ABC观察记录表(见表2)。

在这个表格中,A表示在该行为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B表示需要對目标行为作一个简单的描述,C表示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这个表格是常见意识最有效的行为观察方法之一,通过对行为发生前奏时间和情境时间,行为本身及行为结果进行观察,以此分析行为与前奏事件,情境时间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幼儿行为背后因素。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计划去制定相关的观察表,如笔者与班上老师在工作实践中为记录个案小元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的频率,而共同设计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记录表(见表3)。

制定的表格能根据被观察的幼儿的实际情况而制定,量身定做,能提高观察的效率和准确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表格时,宜具体、敏锐且容易实施,根据幼儿的情况设置相应的功能,如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是事件的详细描述,加上观察的方法、时间、地点、由谁观察等都需要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小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9.

[2] 赵维霞.对教师进行幼儿个案观察记录的分析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4(60):181-182.

[3] 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8.

[4] Gronlund,&Engel.Focused; Portfoliois:A Complete Assessment for the Young Child[M].2001:97.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指南
指南数读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失落的一角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注重课堂纪律,调控英语教学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