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2018-11-23 11:30谭宝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小学阶段教学效率

谭宝星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模块。在我国科学课程教育模式改革优化中,明确了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即开展以学生学习科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性质教育工作。但是,在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实际效率并不够突出。因此本文以现阶段小学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问题为入手点,对其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小学阶段 科学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及性格特点,其整体课程教学具有典型的组织性及前期规划性。特别是对于科学课堂教育活动而言,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推动着整体课程的顺利进行。而如何构建具有实际效率的小学阶段科学教学模式,顺利达成“做中学、学中建”的初级教育目的,也成为小学阶段课程教育人员的主要工作。

1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现状

1.1科学课程教育知识接收者缺乏热情

由于自身思维认知的影响,大多数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整体科学课程过程效率提升造成了阻碍。

1.2科学课程教育模式固化

在现今情况下,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大多为学生视觉观察与教师机械讲解为主的模式,或者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实验演示指导、讲授教学。过于机械固化的科学课程教育指导模式,导致过程有效性被大范围忽视,随之促使科学课程教育过程三维目标独立分割,对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明确及课程传输双方信息交互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3科学课程教育先沿性不足

科学教学需要特定的教学工具,在实际科学课程教育知识传输过程中,并没有充足的科学教学设备,且人员过多,也对科学教学组织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对某乡镇2间学校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与以往科学课题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2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效率提升措施

2.1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探究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实施效果探究阶段,选择某乡镇2个班级学生为对象,其中每个班级学生为43人。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将该乡镇2个班级学生分别划分为演示分组实验、常规教学小组,将其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后的知识掌握水平及实验方法利用能力与前期学习知识掌握水平及实验方法利用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2.2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

一方面在常规科学课程教育教学环节,主要依据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以教学人员讲述、学生听讲的方式进行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另一方面,在演示分组实验教学过程中,则是在正式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前期,根据教材需要,为演示分组实验教学学生提供对应的实验器材,并演示分组实验班级学生划分为了不同的小组,通过总体演示、小组间合作实践、探究的形式,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中求知欲及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

在演示分组实验具体科学课程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营造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谈论探究教育情景、学习合作实践组织划分、综合激励师生互动模式等几个阶段进行。

首先,营造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谈论探究教育情景。兴趣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学生真实进入课程的主要依据。如在小学第三年科学课程《定位置》课程教学中,在科学课程教育活动开展阶段,教师可首先设定教育目标为:利用事实材料引导学生明确位置“接力”目标,并以亲身探究、合同实践的形式,通过了解教学楼、远洋船、自身等不同物体位置特征,将课程内容与具体社会生活结合。

在该课程开展前期,课程内部人员组织情况,学生可准备对应数量的塑料杯、冷水。然后以信息交互的形式引入课程,如“大家来谈一谈方位的特点”,或者组织学生逐一概况物体运动时间、距离等主要因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方位的认识。

在引入课程之后,为了促使学生更加详细清晰的了解方位这一概念特征,可以学习合作实践组织划分的形式,组织其确定某一物体在前后、左右、不同间隔距离的位置,或者以另一物体为参照物,对具体现象进行定性观测评估,引导学生根据物体位置变化进行及时记录,并填写在标准的表格中。在得出相应物体位置之后,可随机邀请相应合作实践组织学生感受就新词汇“参照物”,以汽车行驶路旁房屋、树杆、花草等作为参照物为例,通过物体运动规律定性描述,可得出参照物相对于时间变化的数量坐标系。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班级某一个学生位置为例,要求其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的学生对其位置进行描述。随后就“不同学生位置描述方法不同”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即要求学生以某一参照物为例,对自身在课堂内部位置进行描述,如靠近门窗、在**的后边等。为了促使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知识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可要求其在不借用参照物的情况下,描述自己的位置,如从前向后、从左向右数在第几排第几列,并以表格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自己对应的位置进行记号标注,促使其初步掌握位置坐标表述方式。

其次,加大小学阶段生活教学模式的应用;针对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僵化导致的教学有效性缺失,利用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科学知识传输基本材料,进一步拓展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知识教学范围。同时通过科学课程知识调查分析、教学探究学习、试点实验等综合知识传输模式,可促使学生科学素养有效提升。如在小学阶段科学《声音的传播》课程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可依据具体课程教学流程,以小学阶段科学知识传导实效性为目的,进行实际社会生活原始材料→科学课程教育氛围→科学知识试点实验→学生组织活动→科学知识传输体系构建等一系列过程有效性传输架构设置,通过多个层次,不同步骤的有序排列,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建的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开展目的。

然后在該科学课程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突破固有思维运转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单一声音传播转化过程”、“声音传播原理”等。同时利用与前期声音产生原因相关的科学课程内容,可逐步组织学生进行“声”的模型创建,并以色散内涵这一基础理念为切入点进行不断拓展,通过学生自我组织实践活动、教师试验演示分析、科学试验验证反馈等一系列活动。明确相应科学知识课程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线路,主要为色彩感知、汇总实际、建立内涵、拓展模拟。最后,在探究与感受这一主要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设置的基础上,可利用单一语言传输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的形式,进行实际生活常见意象——音乐形成流程的模拟。并就相关知识点,利用气体瓶、声源、水具、纸板等工具,进行自我演示制作,结合前期提出科学知识疑惑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

最后,采用综合激励师生互动模式;在实际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知识传输过程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人员应注意营造和谐的双方信息交互气氛。如在科学课程知识传输阶段,若某一名学生准确、完整的回答了某一问题,可采用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及“真棒”等激励语言进行表扬,或者根据实际科学课程教育活动开展环节整体学生表现情况,加大对学习效果低于平均值学生的辅导帮助,为其提供充足的提升发展空间。

2.3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育效果分析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实施后,某乡镇2个班级70名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及实验方法利用能力较以往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兴趣明显得到激发,学习自主性有明显的提升。

3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主要具有先沿性不足、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知识传输过程中常规与演示教学效果分组分析,得出演示分组实验教学效果远高于常规教学。其中演示分组实验教学主要以学生思维认知能力为基础。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教育标准的指导下,构建明确的科学课程教育层次,结合适当实验组织,从而逐步提升科学课程体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毛加宁,刘忠琦,蔡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2] 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04):177-177.

[3] 刘晶淼.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2015(11):73-73.

[4] 陈立新.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6(05):105-105.

猜你喜欢
小学阶段教学效率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