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老鼠警察》中的侦探形象分析

2018-11-24 13:42许雨濛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艺术家

许雨濛

摘要:波拉尼奥不仅着迷于侦探故事,还会在其小说创作中注入侦探和犯罪元素。本文试图分析其短篇侦探小说《老鼠警察》中的主角佩佩与卡夫卡笔下的老鼠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佩佩既延续了“女歌手约瑟芬”的流亡,又克服了《地洞》老鼠的恐惧,勇敢地朝黑暗和未知挺进。

关键词:侦探;艺术家;黑暗

波拉尼奥在去世前不久接受了《花花公子》的采访,谈及一个未曾实现的理想:“比起作家,我更想成为一个调查凶杀案的侦探”(1)。的确,他沉迷于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短篇小说《老鼠警察》就讲述了一个侦探故事:一只年迈老鼠的女儿埃利斯失踪了,警察佩佩在下水道找到了其尸体,她不是被捕食者咬死,而是被饿死的。随后佩佩又陆续发现其他尸体,最后在坑道里,他凭借警察的直觉,猜测连环杀手就是一对迎面走来的老鼠,结果证明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一、结局不意味着结束

故事首先遵循了常规探案套路:对尸体特征进行具体描述,探员通过询问获取信息,在可能作案的地点蹲守,最后成功抓获凶手。除此之外,故事缺乏严谨的推理过程,真相的获取得益于直觉。是否有设计精巧的作案手法和严谨深入的推理分析直接决定了一部侦探小说优秀与否,但波拉尼奥显然不追求逻辑的完美。他用模糊的叙述态度取代精确的描述,比如佩佩还没弄明白凶手赫克托尔的作案动机,两人就打起来了,凶手在打斗中丧命。佩佩只能请教法官,法官告诉他,也许凶手饿死受害者是要观察死亡的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而不进行任何干预。但她要佩佩牢记一点,老鼠并不杀害同类,凶手这么做是因为他很疯狂,也因为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怪异荒谬的国度。法官在解释具体原因时使用了一个指意含糊的词“也许”,但对佩佩的告诫中却使用“必须”,推翻了猜测,因为所有的凶杀案都可以归于疯狂,无论是本性冷血还是一时的失控。凶手被绳之以法并没有揭示真相,反而把事情推向更黑暗的境地,只有恐怖与威胁而没有真相。

当警长和佩佩回到陈尸间,发现凶手尸体不见了。在佩佩的询问下,警长说“我希望他在狩猎者的肚子里”(2)。这句话传达的信息同样意味不明,凶手也许真的被狩猎者吃了,警长似乎认为这是一种恰当的处罚,以此弥补受害者死去的遗憾。另一种可能是警长处理了尸体,因为警长要求佩佩不要向任何人提起凶手,以维护族群的稳定。回家后,佩佩夜不能寐,梦见老鼠被不知名的病毒感染,“老鼠能杀死同类”(3)的话一直回响耳边。他看穿了一切借口,明白了老鼠终究只是被诅咒消失的族群。不久警长就被狩猎者撕碎,地下水道又发生了几起中毒案件,洪水淹没了老鼠生活的坑道,族群沒有更稳定反而更糟糕。

破案后的一系列情况稀释了连环凶杀案的重要性,重点的偏移展现出世界的失序状态,事件无止境地发展且无法预测。在波拉尼奥的其他作品里,案件的揭示同样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有时候甚至无法找到凶手,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比如《2666》第四部分的“罪行”在圣特雷莎铺展出一个庞大的凶案现场,由不断出现的女性尸体叠加而成,警探、凶手以及旁观者都在没有尽头的死亡中来回穿梭,警方抓住了一个嫌疑犯,而死亡仍在继续。《遥远的星辰》中,诗人卡洛斯·维德尔成为军事飞行员,并在家里举办了一场女性肢解尸体的照片展,随后消失得一干二净。维尔德朋友的“我”和侦探罗梅罗受人所托调查维尔德的踪迹,并在加泰罗尼亚发现了他。但最后“我”并不想对他做什么,“我”不知道罗梅罗是否亲手解决了维德尔,罗梅罗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二、佩佩与女歌手约瑟芬的显性关联

《老鼠警察》不仅套用了侦探故事,而且借鉴了卡夫卡的动物视角。警探老鼠的身份也很有趣,佩佩是卡夫卡短篇小说《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主人公约瑟芬的侄子。但佩佩一开始并没有提及两者的亲缘关系,而是思考自己的职业。首先,他认为警探被赋予追捕无罪者的权利,且不需给予答复。但这个工作无人问津,所以他思考自己为什么当警探,却始终没有得出一个真正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但他还是考虑了很多可能,他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因此要找一份孤独的工作,长时间让自己处于绝对的孤独中,但这个工作又要有实际用处,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刚好警局有空位,警长只看了他一眼,就决定给他工作。他猜测也许自己是约瑟芬的侄子,并且认为自己和约瑟芬同属一类。但他不认同约瑟芬,只是为了满足约瑟芬的情感需求和艺术幻想才崇拜她。因为他自己并不懂音乐,那些被约瑟芬感染到的老鼠也不了解自己,他们只是“一片没有水的湖泊”(4),本质上追求物质享受,这导致约瑟芬这类从事艺术的人被孤独诅咒。其实不只是艺术家,艺术本身也受诅咒。

《女歌手约瑟芬和耗子民族》中的约瑟芬在最后一次表演前失踪了,卡夫卡预示她将消失在族群的记忆里。幸运的是,从佩佩的自白中可以看到约瑟芬还存留在鼠群的记忆中。波拉尼奥在《文学+疾病=疾病》中表明卡夫卡知道旅行、性和书籍是一条条路,除了通向自我的失落以外一无所获。不过,这不是真正的结论,他补充了一点:“这些路必须被跟随,自我必然失落,为了再次发现它,或者发现某些东西,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比如一本书,一种表达,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一种方法,一点运气,或者某些早就存在的新事物”(5)。约瑟芬的离开在卡夫卡这里意味着艺术家的终结,但《老鼠警察》把艺术家的故事延续下来了,至少她的侄子以及一位老探员还在谈论她。约瑟芬离开歌唱舞台也许只是摆脱了卡夫卡赋予她的表演性质,没有观众也不需要观众。

佩佩把探案看作一种实际的追求,以区别姑姑约瑟芬的歌唱家职业,但波拉尼奥描述的探案在本质上与流亡没有区别。故事里有一个细节,佩佩认为约瑟芬的音乐只是一连串吱吱叫的吵闹声,她的形象也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阴影,但身为警察的佩佩恰恰要对吵闹声异常警觉。而且,佩佩蹲守在下水道,听到赫克托尔和另一只老鼠的对话,但他听不懂。一方面因为距离比较远,更重要的是凶手的对话在他听来像另一种语言,“所用到的词语仿佛是象形文字或密码,在‘自由这个词下面爬行,像火一样在坑道里蔓延,并把它们变成烤炉”(6)。暴力邪恶的阴影和艺术世界一样,都让佩佩陷入理解的无能,但前者更严重。因为他对艺术没有任何领悟力,但他感知黑暗与邪恶的嗅觉却异常敏锐。这让他执着于追查凶杀案件,每天在地下通道里游荡寻找真相,同时他又发现更多尸体。在这个过程中,地下通道渐渐被荒废掉。有时他会看到老鼠的阴影围着某些东西,不久吵闹声停止,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追查凶手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折磨,其他老鼠谈论着“警察佩佩”这个名字,在佩佩听来仿佛是一种嘲笑。赫克托尔的死亡和法官的态度把他抛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世界。而且,波拉尼奥有意把警探佩佩和约瑟芬归为同一类人,并非佩佩的自以为是或自我嘲讽。首先,俩人选择的职业都是孤独的,没人愿意承担。其次,艺术家约瑟芬不被理解的情况也发生在警探佩佩身上,佩佩认为凶手是同类,但别人不相信,也不把凶杀案当回事。最终,约瑟芬的处境在佩佩身上延续,前者在艺术王国流亡,后者在黑暗恐怖的世俗世界流亡。

三、佩佩與《地洞》老鼠的隐性对比

女歌手约瑟芬与佩佩的联系比较明显,但佩佩还和卡夫卡笔下的另一个角色有着隐性的对比——《地洞》中的老鼠。两只老鼠都试图在地下空间寻求安全,一个挖地洞庇护自己,一个找凶手防止凶杀案再度发生。结果都让自己陷入惶惶不安的境地:挖地洞的老鼠觉得地洞越来越不安全,不知道从哪里传过来的打洞声;凶手归案以后佩佩晚上被噩梦侵扰,地下水道除了吵闹声和落水声,什么也没有,他也不知道是谁制造出这些声音。老鼠挖的地洞成为了一个迷宫,佩佩也感觉“到最后,所有被荒废的下水道都一样”(7)。但挖洞老鼠应对声音的办法就是保持安静,过于看重地洞的避难功能,导致他必须牺牲自己的舒适。逃避的姿态让他一步步亲手把避难所筑成禁锢心灵的牢笼。佩佩在下水道工作,但他不会把下水道当成他的家园,因为他们会挖各种通道,寻找新的食物以及方便逃跑,而不像卡夫卡的老鼠挖地洞存放各种食物。地下水道的老鼠更注重流动性,侦探工作也要求他不停地移动去发现新线索。即便地下水道洪水泛滥,鼬鼠围困老鼠。他也义无反顾地带着两只老鼠,去解救其他同类。当时他问下属是否准备好被鼬鼠撕碎,下属回答的是:“我知道如何战斗”(8)。他们前往的那条下水道黑暗,充斥着鼬鼠的臭味,但佩佩“知道如何在黑暗中行走”(9)。

四、结语

波拉尼奥笔下的侦探老鼠和雷蒙·钱德勒的硬汉侦探极为相似,探寻真相与救助他人意味着接近危险,深入黑暗巢穴。侦探和作家一样,都需要勇气。佩佩的追寻是在回应约瑟芬消失的选择。“流亡不是消失而是缩小,慢慢地或快速地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我们抵达一个真正的高度,自我的真正高度”(10)。佩佩找到真相以后,认为一切都不同于从前,对死亡与黑暗的颠覆性认知便是自我的提升,而代价则是丢失无知背后的安逸,这种安逸对老鼠族群来说尤为重要。波拉尼奥把这句话放在《流亡》这篇散文的开头,也是为约瑟芬的消失辩解,他笔下有太多消失的诗人。“消失”是旁观者的说法,而非行动者自身的看法,消失也不是逃避,而是去追寻未知。

注释:

①Mónica Maristain.Roberto Bola?o: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M].Brooklyn:Melville House Publishing,2014.P6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Roberto Bola?o.The Insufferable Gaucho[M].New York:New Direc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3.p50,p50,p35,p99,p48,p42,p52,p52

⑩ Roberto bola?o.Between Parentheses:Essays,Articles,and Speeches,1998-2003[M].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4.P82.

猜你喜欢
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