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主体视角下克服异化劳动的路径探析

2018-11-24 10:40魏志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

魏志军

摘 要 异化劳动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将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形式的中心环节“劳动主体”的视角出发,以劳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劳动主体的劳动目的、劳动主体间人际关系为三条支线,探索一条劳动主体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劳动主体 异化劳动 克服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这种人类本质性的活动,本身应该是人内在的、服务于人类发展的生命活动,却反过来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反对自身发展的力量,而劳动的主体即人是异化劳动中心环节。因此,从人本身出发,探索一条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行途径,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异化劳动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异化劳动的主要理论来源、其内容、异化劳动的理论地位和作用以及当代价值几个大的方面来研究。本文将以劳动主体——劳动者为主线,从劳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劳动主体的劳动目的、劳动主体间的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来探索劳动者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行途径。

1实现劳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由“片面性”向“全面性”的发展

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应当是具有思想的行动者,同时又是具有行动能力的思想者。因此,对劳动主体自身的分析,应当从劳动者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劳动主体的认识能力的片面性,“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进食活动与动物的进食活动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这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者认识能力的形象描述,可以说,异化劳动造成了劳动者对于劳动实践的片面性认识,没有真正认识到劳动实践的本质,这是造成劳动者逐步沦为物的依附品、加深的劳动对人的奴役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劳动主体的实践能力的片面性。马克思指出:“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是这样的人。”这段话表明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劳动者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只专注于一个方面的劳动实践能力,其结果就是造成劳动者劳动实践能力的片面发展。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的循环,越是为了保住工作而只专注于一方面的劳动实践能力,越是使得自身实践能力的片面发展,也就使得自己的实践能力下降,使得自身的价值愈发的低下,最终沦为劳动的工具。

因此,想要从劳动主体角度出发探索一条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就应当从其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两个方面着手,使其同时实现片面性向全面性的转换。一方面,劳动主体要实现认识能力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化,首先要认识到,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其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维持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劳动的主体是人,人不应该也不能沦为劳动的奴隶。其次,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更好的认识世界,才能更好的改造世界。劳动者要对自身从事的劳动充分的、全面的认识,才能把握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本质,为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劳动主体要实现实践能力的片面性向全面性的转化,要丰富自身的实践能力,向全方面多功能型人才方向发展,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浪潮,才能把握主动性,成为劳动的主体。

2实现劳动目的由“利己”向“为公”的转换

劳动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但是,不同的是,这里的“人”是私人个体,还是全体社会成员,这就产生了劳动目的究竟是“利己”还是“为公”的区别。这里的“利己”是指纯粹的利己主义,“这种纯粹的利己主义反倒表现为非常阴暗的、掺杂着血和肉的、自然的利己主义”。以“利己”为主要目的的劳动实践的产生又同私有制和私有财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异化劳动是产生以“利己”主义为劳动目的的劳动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整个人类史就是人们追求自身发展的目的性活动。因此,劳动主体的劳动目的应当是“为公”,这里的“为公”就是指劳动实践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更多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只有是以全人类发展为目的的,才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在新时代条件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劳动目的由“利己”向“为公”的转变的一个可行出路。习近平指出,“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动模范作用”,“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弘扬劳模精神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要学习劳模精神,掌握其基本内涵。劳模精神就是指劳动模范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总称,其主要精神品质包括:爱岗敬业、单薄名利、敢于奉献等精神。这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充分理解其内涵,掌握其内在联系性,才能摒除那种劳动只是为了自己谋生存、谋利益的狭隘的思想观念,才能认识到人的劳动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终使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践行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运用到社会劳动的实践中去。首先,爱岗敬业,就要做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重视自己所做的事。只有真正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在工作中要发扬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精神,这些优良传统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先辈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式因为先烈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正当一流的优良传统精神,才能使得他们在那样艰苦卓绝的年代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取得突破,让我们现在过上这样美好幸福的生活。最后,要实现劳动目的由“利己”向“为公”的转化,发扬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的精神是其精神内核。每个劳动者都应当明白,工作不能只为了一味地只求物质利益,贪图享乐,要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发展放在首位。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要懂得“舍得”的辩证关系,有舍才有得,要树立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在舍得一些东西的同时,获得更真实更实在的东西。

3实现劳动关系由“对抗”向“和谐”的复归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必然包括处于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这句话反映出了在异化的条件下,人不仅与自身相异化,同时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对抗的社会关系。这种冲突对抗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中的各个方面。一方面,这种冲突表现在劳动者获得劳动机会时的对抗与冲突。劳动的异化使得作为劳动力的人愈发的廉价,这就使得劳动者获得劳动的机会变的更小,劳动者想要获得劳动机会就必须与其他劳动者进行激烈的竞争,失败者面临的结果就是下岗失业,这种竞争很容易演化成为恶性的竞争,最终使得的人际关系变为对抗、冲突。另一方面,这种对抗与冲突的关系还表现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这就使得一个人在评价观察他人的时候,总是按照自己标准来衡量他人,这就等同于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总是看到的是他人与自己相对立的一方面,这必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从这个角度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发生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要想消除异化劳动也应当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出发。一方面,从物质交往的角度出发,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物质的匮乏已经不再是人际关系异化为对抗冲突的主要原因。在新时代条件下,从物质层面出发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每个人都在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要想实现人际关系向和谐的复归,必须以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人际关系向和谐的复归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精神交往的角度出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异化劳动所造成的人们过分对物质金钱利益的追求,从而使得人们忽视了人际关系最本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和文化,要从精神交往的角度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离不开自古以来的以和为贵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和”并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主张求同存异,在矛盾的多样性和同一性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应当承认差异的存在,這是客观现实,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统一;同时追求和谐并不意味着是否定斗争,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主张争之以礼,讲求公平竞争,在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为前提的条件下充分竞争,激发社会活力,在和谐有序的关系中展开竞争。因此,从精神交往的角度出发实现人际关系向和谐的复归,就要大力弘扬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改变冲突对抗的人际关系,树立求同存异、共处竞争的观念,在竞争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谋竞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135+163-164+192 +295+321+537.

[2]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5.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阐释的两种路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