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可惜专利权

2018-11-26 09:49彭雷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抗疟青蒿青蒿素

彭雷

【中图分类号】R8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1-002-02

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做出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60年代,越南南北内战,大量美国军队被派往南越助阵。由于疟疾的流行,双方士兵纷纷感染疟疾,严重地影响了部队战斗力。耐药的恶性疟原虫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疟疾防治的难题。美方通过舰队控制了奎宁(当时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的贸易,又有强大的制药工业生产多种抗疟药联用,并抓紧时间研发新药。北越政府只得求助于盟友中国。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指示,成立代号为“523”的抗疟药研发工程,召集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一方面要求在短时间内研制出能快速投入战场使用的有效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研发新的抗疟药物。

1970年,有几个团队先后都关注到了蒿类植物,尝试提取有效成分筛选抗疟性。197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的描述中得到启发,认为其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于是抛弃传统的中医药煎熬煮沸等方法,在低温环境下用乙醚提取青蒿,得到的提取液有很好的抗疟性。1972年,他们从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疾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喉疟的原虫抑制识别达到100%。翌年,屠呦呦团队进一步得到了双氯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更好的化合物。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虽然同期研究抗疟药的美国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上市了甲氟喹,但中国的青蒿素有更好的抗疟效果。可惜的是,本品未能申报国际专利。

1976年,上海药物所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开展改变青蒿素化学结构、寻找适当剂型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李英、顾浩明及朱大元等相继发现,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的生物活性是青蒿素的6倍。实验证明,蒿甲醚油溶性大,易支撑油针剂,治疗疟疾具有高效、速效、毒性低等优点,且便于使用。

1987年,我国正式批准蒿甲醚生产和出口,现已出口到全球几十个国家。但蒿甲醚和青蒿素一样,都未申报专利。这是因为我国科技

创新系统不完善,基本是行政指令式的,完全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当时科技人员一般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但公布青蒿素和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的同时,就失去了它的发明专利权。除了部分国家外,我国只能以原料形式出口,由外企加工为制剂在欧美市场销售。

1982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开始科技攻关“合并用药延缓青蒿素抗药性的探索研究”,最终研发了复方蒿甲醚。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今天,相关专利已经过期,但WHO的质量认证又挡住了国内企业海外进军的步伐。国内青蒿素原料药80%以上销售给世界卫生组织,用于非洲瘧疾的治疗,制剂认证一直举步维艰。(摘自《极简新药发现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抗疟青蒿青蒿素
五月雨
青蒿可退虚热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泰国改变用药策略应对耐多药疟疾,抗疟效果有所改善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屠呦呦获诺奖赞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乡野里的青蒿
“中国神药”青蒿素治疟还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