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探究

2018-11-26 09:49郭小兵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治未病中医脾胃

郭小兵

【摘要】在中医看来,治未病是极为关键的,之所以要做到治未病,这在中医看来就是因为人们的身体一旦处于亚健康状态,就很容易出现疾病。出现亚健康的原因包括饮食、情志、居住环境等等,最终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调及其相关的症候表现,其治法当以调理后天之本脾胃为主。

【关键词】中医,脾胃,治未病,小饿草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11-037-01

前言

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我国历代的医学家形成了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学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疾病防治,健康养生及康复传统医学科学。中医学在数千年的进步中,不仅总结了辩证论治的临床理论基础,而且逐渐形成了“治未病”的理论思想。

1 中医治未病的内容

1.1 治未病的概念中

治未病思想是由“防患于未然”的哲学思想而来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是祖国医学预防学的起源。

1.2 历史渊源

1.2.1 秦以前的时期—治未病理论源头 秦以前的时期调理脾胃治未病已萌芽,《周易·系辞》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种居安思危,未病先防的思想理念,是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源头。

1.2.2 隋唐宋代—繁荣发展 《太平圣惠方》和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等书将调理脾胃治法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以使调理脾胃法获得繁荣发展和传承。

1.2.3 金元时期—系统建立 李东垣《脾胃论》中强调了脾胃作用,从内伤脾胃的角度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出了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体系。

1.3 治未病的内容 治未病主要分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三个方面。近些年来有的学者在探究治未病方面也提出未病养生、欲病救荫、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等,与前内容基本相似。

1.3.1 未病先防 (1)指人体在未生病的时候,应注意防止疾病发生,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2)指各种可能引发疾病的病情和病机,但病尚未发,即为有病早治。

1.3.2 既病防变 人体在患病之后,病情在不断变化,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症候,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控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也符合现代医学三早思想,即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控制病情,防止传变,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

2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现实依据

脾主升,引导着肝气升发,肺气宣发,肾水上升;胃主降,引导着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气下纳。这些方面将人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脾胃和升降沉浮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方面与功能方面。功能方面以脾胃的营养物质为基础,通过气化作用实现其枢纽运转的斡旋功能,使全身气血周流通畅,并在肺肾的协同下,维持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人体的生病,归根到底是阴阳失调,气机紊乱。而脾胃为气血阴阳的根蒂,治病必求于本。因此,临床治疗必须善于调理脾胃,尤其是疑难久病更应调理脾胃,方可出奇制胜,稳稳图功;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注意养护脾胃,才能更好的保持机体的健康。

3 脾胃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3.1 脾胃正常运化的功能 脾胃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的生理功能影响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李东垣《脾胃论》曰:“善治病者,惟在调理脾胃”,都说明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3.1.1 脾胃为五脏之本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指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都依赖气血的濡养,而气血化生则依赖脾胃的运化。

3.1.2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水谷化生气血,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受损,则脾胃难以化生气血,致气血不足,内不足以维持身心活动,外不足以抗御病邪侵袭,则如李东垣《脾胃论》中曰“百病皆由脾衰而生也”。

3.1.3 脾胃為中焦气化之枢纽

脾胃强盛,纳运平衡,升降调和,水谷精微化源充足,不断营养先天,激发脏腑的功能,使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协调,体健神旺,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3.2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现实依据

3.2.1 脾胃受损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原因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很大程度决定了机体功能是否正常。脾胃功能强健,则水谷精微能遍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增强人体体质,防止“未病”的发生。所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不但可以影响人的精神情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脏腑功能,是导致人们“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3.2.2 脾胃虚弱与人体免疫的机理相通 脾胃虚弱患者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和小肠吸收功能均低于健康人及无脾虚证者。

4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调理脾胃对纠治亚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通过调理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能全面调整脏腑气机,可以使机体气血阴阳之亏虚得以补足,又能行郁滞之气、下痰瘀污浊,从而使机体瘀、郁、痰等病理得除掉,则人体亚健康状态就会得以改善和纠正。

4.1 未病养生重在预防应保脾胃

4.1.1 注意饮食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指出脾胃摄入饮食,化生水谷,上达心阳,化生营血,体现了“脾胃为后天之本”。

4.1.2 调控精神

治疗脾胃病要尽量让患者情绪乐观开朗,使患者“心无凝滞,或逢喜事,或生欢欣,或食滋味,居温和之处,或眼见欲爱事”,始终保持心情愉快,则脾胃中的元气得以舒展,则身体健康。

4.2 欲病救荫

防微杜渐应顾脾胃胃气的强弱与疾病的预后有关系密切,所以应顾护脾胃,防微杜渐。例如,平常生活可以经常煮一些小饿草茶饮,可以利用小饿草来进行治疗和防治疾病。

小饿草植物,其性凉味辛,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败毒抗癌、清热利湿之功效,有消炎止痛、补中益胃的作用。尤于脾胃湿热型患者,症见饭后上腹部痞满、胀痛、烧心,吐酸水,口中粘腻,渴不思饮,大便不爽,舌苔黄腻等。

4.3 瘥后调摄

防其复发应调脾胃愈后调理阶段,机体正处于虚弱状态,须注意善后调养以恢复正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的对人体的脾胃功能进行调理,通过其内容丰富,义理精深的中医理念,进一步提高脾胃功能的能力,从而有效强化五脏六腑的功能,使四季脾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就能防病抗衰、颐养生命、益寿延年。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69

猜你喜欢
治未病中医脾胃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黄精治乏力
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