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双向机制与政策建议

2018-11-26 09:48雷凌航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消费升级

雷凌航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创新对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进入了居民消费升级的时代,居民消费是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体现,而商贸流通业创新对消费升级存在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消费升级也将对商贸流通创新产生反哺效应。本文厘定了商贸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定义与内涵,并且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互动效应,从而对我国的商贸流通产业政策、商贸流通法规建设、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 消费升级 双向机制

研究背景

如今,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對外开放程度提高,商贸流通的产业竞争力将会影响我国未来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定位(姚琳、陈俞宗,2016)。在流通经济的发展下,流通经济学的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创新。我国近年来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中,外资企业相对我国本土企业具有更先进的管理体系、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本土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迎来更艰巨的挑战。因此,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来看,应当着力于提升我国本土流通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王莺,2017)。

流通的经济作用在于衔接了生产与消费,流通业将商品价值从生产端传递到消费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降低了商品流通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消费端与生产端相互寻找的交易成本。因此,商贸流通业影响了社会生产和消费,进一步对社会供给和需求(市场机制)产生了影响。从消费的角度看来,由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上升,居民消费的需求会不断提高,这使生产和流通迎来了机遇。因此,我国应当强调流通产业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引导作用,从而改善民生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孙海哨,201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水平迅速增长,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小康生活水平,小康收入水平也促使消费及需求不断升级,温饱型消费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对创新性产品和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商品的多样化程度增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始凸显,这让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因此,我国买方市场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扩大下,居民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也得到了升级。具体而言,消费者日常必需品的消费需求正在转向高品质,同时消费者会选择去中高端的零售业消费高品质产品,这促使我国商贸流通业面临了产业升级压力,从政策上看来,我国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商贸流通业市场化机制,消除商贸流通产业的区域性垄断,引导创新动力的产生。

总的看来,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需要我国居民收入保持持续的增长水平,换言之,国民经济发展也需要“保增长”,同时改变过去以来投资与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以消费刺激经济的内生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改善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平衡性,实现社会生活条件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和增长性(文启湘,2016)。扩大内需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虽然我国已经通过政策刺激内需消费,但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善消费信心,消费者储蓄意愿较高,没有形成有效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本文将从商贸流通业产业创新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创新与消费升级互动机制,为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出可行性建议。

商贸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内涵

(一)商贸流通创新的内涵

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产业发展优势,能促使其在国际贸易分工链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产业发展优势在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提升了产业效率,以创新技术来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产业创新分为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新,从宏观层面来看,产业创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创新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或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合作机制、人才激励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效率(贾晓燕,2016)。

商贸流通创新的定义。商品经济中,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高密度的分工链,各个分工链的成员专业化程度更高,而流通产业在商品生产的分工链中本身具有重要的地位,分工程度将会趋于专业化。在创新层面,流通产业创新加大了商品供给环节的效率提升,换言之,流通产业创新为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带来优势,将提升流通产业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流通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同时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效率,传统流通业将向现代流通业进行升级(钱明珠,2017)。在本文中,流通业创新指的是产业创新层面的创新,指的是传统流通企业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技术的利用,以全新的流通业态、组织形式、合作机制、人才激励等方式,改善了传统流通业的不足,是一种流通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本文根据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对流通产业的创新行为进行定义。而对于流通业创新而言,还需要对流通产业所涵盖的产业范围进行定义,才能够完整的描述流通业创新。从我国目前已有的流通理论来看,流通产业所包括的产业参照了徐从才(2011)学者的分析结果,徐从才(2011)认为,流通产业是社会商品的商贸流通所有活动集合。本文的流通业包含产业是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物流业这四类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流通产业创新是从科技、硬件等硬性创新出发,从而在流通业态、组织形式、合作机制、管理方式等软性创新。具体而言,本文提出的流通产业创新最初来源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以硬性创新作为流通创新的初始动力,在表现形式上,通过对硬性创新各类灵活应用,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软性创新。

商贸流通创新的内容。随着现代流通产业的演进趋势,流通创新的内容也随之变化。比如,当商品市场需求过剩时,商品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商品对流通的依赖程度较低,促使消费者被迫接受单一化的市场供给,不利于流通产业的发展,导致流通产业缺乏创新动力。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上升,消费者的需求层次提升,令商品市场呈现出供给过剩,促使商品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量制造企业呈现出产能过剩的危机,此时流通业的经济作用凸显,疏通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分销通道。

对于流通业领域,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比如,当前热门的现代化零售业态是以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依托。因此,流通業的技术创新是流通创新的基础。具体而言,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创新是流通业现代化的前进动力,创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促使流通业对业务管理更具科学性、便捷性、高效性。在硬件技术应用方面,大数据、RFID技术、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信息技术改善了流通效率,并且增强了消费体验。在此基础上,我国流通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分工密度提高,成为了商业模式演进的根本动力,企业家可以利用硬性创新技术来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空白填补新的分工角色,解决整体流通产业链的市场问题。比如,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能够引导我国的农产品从农村走向城市,拓宽农产品分销网络。

从流通产业分类的角度看来,流通创新分为批发创新、零售业态创新、物流创新、餐饮业创新和酒店业创新。其中,零售业的创新主要在于零售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供应链创新等。如今,我国的批发业正在探索快速消费品电子商务B2B平台模式,借助B2B平台来为商家提供商品采购渠道,消除区域商品流通的多级渠道垄断;我国的零售业正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建立起“无人商店”的零售业态,以场景化、碎片化的全新业态来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供应;从物流业来看,物流产业创新在于以人工智能技术来构造“无人物流”的运营模式,以机器来替代人力劳动,解决了物流人才供给不足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矛盾问题。另外,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如众包物流),可以加大对社会闲散资源的利用,分散我国物流需求的压力;从餐饮住宿业来看,流通创新在于多层次的市场供给,给消费者更别致的餐饮或住宿体验,从业态模式设计、产品服务结构、交易支付手段等多方面创新,从各个细节来满足餐饮住宿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更难忘的回忆。

(二)消费升级的内涵

现代消费升级的概念分为三个维度,其一是消费结构升级,其二是消费方式升级,其三是消费观念升级。首先,消费结构升级指的是以商品本身的变革升级。当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结构将从生存型向社会型、享受型和自我实现型转变,促使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无形产品的占比升高,比如休闲消费和服务消费,而实物消费的占比下降。其次,消费方式升级指的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升级,制造商利用大数据来实现按需生产、智能生产,消费者则呈现出个性化消费。最后,消费观念升级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杜丹清,2017)。

这三种消费升级中,第一种代表了消费结构的转变。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品的发展趋势将从有形产品逐渐过渡到无形产品。第二种代表了现代的互联网技术减少了交易成本,商品营销需要建立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渠道,消费者的消费更趋于便捷化、碎片化和场景化。第三种代表了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物质享受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将进一步追求满足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的消费。

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马斯洛提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到了所处需求层次的制约,消费者会按照需求层次从下而上的顺序,逐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换言之,只有当消费者满足了底层需求层次,才会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消费行为的动机在于满足最初层次的生理需求(温饱),而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行为转向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精神需要的属性,消费行为是为了彰显所处的社会阶层。

因此,消费升级本身是由人的需求层次提升而决定的,消费需求能否实现主要依托于社会的供给能力,但我国现有的供给结构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国内制造业产能主要来自于大量低端制造企业,高端制造供给不足抵挡了高端消费需求的增长。比如,相对于国内的母婴、服饰、数码等产品,国内居民纷纷热衷于向海外购买,并相信海外商品的制造水平高于国内。总的来说,从国内已有的流通结构看来,并未能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尚未对消费升级的趋势做出及时调整。

流通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互动效应分析

流通创新分为硬性创新和软性创新,其所分别对应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流通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促使流通产业升级,出现现代化、新颖性的流通业态,让多层次需求市场得到满足,而针对高层次需求的流通业态,则会带动消费升级。具体而言,流通业创新让商品产业链分工密度更高,产业链企业的专业性更强,令商品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并通过电子商务B2C和O2O模式加快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流传输,将供给端与市场的信息无缝对接,促使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一)流通业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分析

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已经提出,商品流通对社会生产与消费存在巨大的作用,流通产业传递了生产与消费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等。因此,可以理所当然的得出,流通产业创新能够提升对物流、信息流、商流等的传递效率,也能够有效引导多元供给与需求市场的产生。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国家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过渡中,流通业创新对消费升级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从第一产业农产品向第二产业工业制品过渡时,交易市场从简单人与人的买卖关系,开始转向人与组织的买卖关系,小型百货商店等商业组织开始产生,流通产业加大了社会分工的密度,流通产业在工业制品分销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换一种角度理解,第一产业农产品具有保鲜时间,产品只在一定时间期间保持品质,而工业制品不具有第一产业农产品的问题,产品品质能在流通中较长时间得到保持,进一步催生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在流通产业的迅速发展下,将交易市场从个人交易形式转化为组织交易形式,为工业制品拓宽了销路。由此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在第一产业结构转型于第二产业结构阶段中,流通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周珺,2017)。

在过去,由于流通业发展不发达,生产企业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不具规模经济优势,缺乏渠道来迅速获取市场的多元需求信息,促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重视。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已经得到了飞速增长,个性化与高层次消费需求的绝对性规模与相对性规模已经相比过去扩大了许多。在这个背景下,流通业创新已经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居民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已经出现,但能否将多层次供给与多层次需求进行匹配,则取决于流通效率,因此消费需求能否满足,还在于供给方是否能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以及较高的利润,这依靠流通业能否通过流通业态的创新,消除消费市场信息流通的阻塞。由此可见,在居民需求多层次的发展机遇下,我国供给侧需要依靠流通创新来疏通需求信息的自由流通,推动制造产业的定需生产,从真正意义上扩大内需水平,实现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发展,推进供给升级与消费升级。

(二)消费升级对流通业创新的影响分析

流通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影响关系是相互互动的,不仅是流通业创新能够疏通信息流、商流、物流等推动流通供给升级,从而将消费需求升级实现为实际消费升级,还包括了消费需求升级对流通业创新的指导作用。从先前分析流通创新对消费升级的路径来看,流通创新的目的在于满足市场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流通业的创新是构建全新的流通业态,衔接高端供给来满足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因此,流通产业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进程,将新兴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从而提升社会消费总量,改善居民消费生活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流通业创新是受到了市场需求的指导,消费需求产生的结构性变化是流通业创新的重要驱动,正由于居民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存在严重错配,才会产生流通业创新的必要,通过创新来发挥市场供需的衔接作用。

从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过去我国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后,形成了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换而言之,我国的商品市场呈现了低端供给过剩的问题,已经形成了买方经济,这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向高层次化的趋势下,为流通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消费需求较为大众化、普遍化的时代,商品供给的层次和多样性也较为单一,因为大多居民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有限,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无力消费高层次的商品,对商品特征也缺乏个性化需要,令中低端制造品成为了市场主流产品,流通产业对市场供需的重要性不足,流通产业职能只着重于物流运输和大众零售。而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消费者的需求难以在中低端制造品中获得满足,而流通创新为的是令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从上游生产端更高效的传递到下游消费端,流通产业职能不仅在于物流运输和大众零售,还在于互联网的信息流通,通过大数据信息来指导实物贸易。

从消费需求的演进历程来看,首先,在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消费观念崇尚勤俭节约,消费心理更突显于理性消费,消费者往往会将价格作为主要购买因素,选择最便宜的商品作为消费对象,忽略服务、工艺、环境等因素产生的附加价值,居民对流通业本身不具有更高的要求,这令流通产业缺乏升级的动力。由此可见,在我国早期的理性消费观念下,流通企业并不会因为额外的附加价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其缺乏对人员培训、业态设计、环境布局等附加服务。换言之,消费观念过于理性和保守,抑制了流通产业升级。

其次,在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初步小康的阶段后,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品牌性商品开始得到重视,消费者开始关注商品的实际质量、样式设计、商品外观等方面的精神感受,品牌开始在商品质量水平上出现作用,消费决策不再仅依赖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在于精神方面的享乐价值和便利价值。在社会消费观念的升级作用下,流通产业的附加服务开始能获取明显的额外利润,从而推动了流通业创新活动,比如流通企业引入了信息系统,在组合促销、业态设计、供应物流等方面产生变革,促使社会商品供应更丰富,大型零售商与小型便利店都开始蓬勃发展,在全国各地飞速布局。

最后,从发展至今的消费市场看来,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趋于精神性、方式性和无形性的升级,将促使流通创新从三个维度出发,分别是精神体验升级、消费方式升级与消费内容升级,产品将是彰显消费者生活方式、价值观、处世态度等的重要标志,也是消费者个人形象的一种代号,促使流通产业的业态定位出现创新,因为消费者使用的流通业态也将代表了消费者的个人形象;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从现金交易转变为虚拟货币交易,甚至通过移动终端、生物识别即可完成支付,这促使流通企业的交易方式、选购方法甚至商业模式都会发生创新,比如无人商店、无人餐饮店等;消费内容开始不再局限于实物产品,虚拟产品和体验服务在消费支出的占比提升,推动了现代化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地方特征、设计特色与价值定位的中高端的餐饮服务与酒店服务。

政策建议

(一)加大硬性创新对商贸流通的支持力度

第一,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加大对“互联网+流通”的支持力度,提高流通产业的信息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比如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无人零售、智能展示等,以技术作为软性创新的源动力,以技术推动型的商业模式升级来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升级。第二,促进商贸流通业态的现代化发展,从居民生活的角度进行业态创新,培育本地生活化的生活服务型流通业态设施,比如生活性商圈、快递自提柜等,鼓励多元化、多层次的零售业态发展,并支持国营老字号和地方特色型的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第三,推动实体业态与虚拟业态的融合发展,鼓励实体商业的O2O、B2C、B2B等电子商务化发展,让商品与服务能够同时连接线上与线下的渠道融合,提高居民的消费体验。

(二)深化商贸流通业的体制改革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流通管理体制,明确政府部门对商贸流通业的管理权力,比如,完善行政管理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针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应区域流通、区域市场和区域消费升级的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环境。第二,加速改进商贸流通业的税收体制,比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新税收政策应当加快落实,降低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负担,平衡税收结构以引导更公平的商贸流通的发展环境。

(三)优化消费环境并培育消费文化

第一,为我国消费升级创造有利的引导环境,鼓励消费者的敢于消费,但同时提倡理性消费和健康消费,同时完善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制度,让消费者对负面后果不再存在过多担忧。第二,重视我国电子货币与现金货币两者的重要性,鼓励多元化的交易方式,让实体商户采用电子货币的结算方式,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性,但也通过法律禁止商家不收受现金。充分促进消费需求与支付方式的协调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便利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獻:

1.钱明珠.创新驱动视角下产业链整合与现代流通业升级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

2.周.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3.王莺.流通创新驱动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7(6)

4.杜丹清.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学家,2017(3)

5.孙海哨.试论流通创新与现代商贸再生产:作用与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6.贾晓燕.试论流通创新和现代商贸再生产[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7.文启湘.新常态下商业流通经济的转型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8.姚琳,陈俞宗.供应链视角下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消费升级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