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童诗大门,润泽诗意童年

2018-11-27 22:46谢志红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重要性策略

谢志红

【摘要】儿童诗洋溢着盎然的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不仅能愉悦儿童身心,还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歌教学,应努力挖掘它的深层价值,使儿童诗歌教学的意义焕发生机。

【关键词】儿童诗歌;教学现状;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儿童诗洋溢着盎然的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的特点,为儿童理解、欣赏和喜爱,不仅能愉悦儿童身心,还能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儿童诗虽然为儿童喜爱,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老师们的重视,甚至是一带而过,主要原因是:首先,在小学阶段的考试中很少涉及儿童诗的相关题型;其次,教材中入选的儿童诗歌较少,特别是中高年级,很多还是在略读课文或课后链接中出现;再次,教师本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限,难以进行深入指导。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歌教学,应努力挖掘它的深层价值,使儿童诗歌教学的意义焕发生机。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在儿童诗歌教学方面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一、以读为本,读中悟趣

儿童诗语言优美生动,节奏明快,富于音韵美,字里行间充满童趣,读着读着,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在孩子们的眼前鲜活起来,生动起来,那份童趣便自然而然在孩子们心中蔓延开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当孩子们读到兴趣盎然时可引导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一书中提到了诗歌教学的原则是“三多三少”,即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我想,儿童诗歌教学更亦如此。如《雨中的树林》中,滚动的露珠、美丽的落花、青蛙舞、鸟儿唱……诗人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多种朗读的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表演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配乐读,等等。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就好像来到了雨中的树林,来到了那美妙的大自然。不过,在指导朗读时,要告诉学生注意强调和停顿以及音调和速度,以帮助学生找到诗歌内在的韵律,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二、适时引导,关注写法

在诗人眼中,一个个文字犹如灵动的天使,一串串数字充满个性,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赋予事物神奇的灵性,编织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例如《云》中写道:“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小作者在诗中巧用比喻将云朵写得活灵活现。又如《四季》,作者将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拟人化,在跟春夏秋冬打招呼中,把四个季节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起来格外亲切,拉近了读者和大自然的距离。纵观许多儿童诗不难发现,巧用修辞是儿童诗的一个重要写法,其次就是丰富的想象。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如《爸爸的鼾声》中,小作者把爸爸的鼾声比喻成火車开动的声音;《我想》中,小作者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成为柳絮和蒲公英,等等,都极富想象力。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关注儿童诗中不同的表达方法,为帮助学生创作儿童诗奠定基础。

三、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一)拓展阅读

组织学生阅读童诗时,不要只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诗歌本身。如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时,我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诗意人生,同时还会介绍冰心的其他儿童诗。在读金波的《我想去看海》时,我让学生将金波的其他作品《如果我是一朵小花》等诗对比起来读。同时,我也会指导学生给自己积累的诗歌进行分类。在展示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会按不同作者来分,有的是按诗歌的性质来分,如抒情诗、叙事诗,有的又按描写的季节来分,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以帮助学生积累不同的儿童诗歌。

(二)诗画结合

在儿童诗歌教学中加入绘画的元素,以绘画的形式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作品。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时,我先让孩子入情入境地读,然后提问:读了这首诗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个孩子说:“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湖面上倒映着柳树的影子。”另一孩子说:“我看到了小朋友钓竿上的红蜻蜓……”诗中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断呈现。接着我便提出要求:你的童年生活给你留下哪些美好的回忆?选取一个片断把它画下来,然后在旁边写上几句话。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风筝飞呀飞/飞到它梦想的蓝天/忽然“啊”的一声/咦,怎么回事?/原来风筝跑掉了/去追寻它的自由去了/留下孩子在草地上独自哭泣。”

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如画的诗歌中漫游,孩子们在画中寻诗,诗中找画,用他们稚嫩、纯真的童心编织着自己的诗意童年。

(三)寓乐于诗

欢快、优美、动听的乐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将诗歌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得以诠释。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孩子们将歌编成诗来读或者将诗变成歌来唱,使其感受到“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美妙境界。如大家熟悉的《月亮船》,我让孩子们将歌词编成一首首小诗来读,原来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和歌一样美。又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描绘的是儿童放学后迎着夕阳尽情嬉戏的欢乐情景。孩子们读完诗后,我又播放了这首乐曲,他们又惊喜地把这首歌唱了出来。就这样,他们学习儿童诗歌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四)举行诗歌朗诵会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平时我会利用班会课,或者在特别的节日来临时(如国庆节、元旦节),举行诗歌朗诵会,孩子们可以在朗诵会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或创作的儿童诗。当然老师也要身体力行,起好带头作用,通常我也会把自己喜欢的作品读给孩子们听,目的就是想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中受到熏陶,获得感悟,体味人生。

四、抓住契机,指导创作

儿童诗表现的是儿童的生活,抒发的是儿童的情感。在课堂上,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外,还要引导学生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出一首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一)仿写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在引导学生充分品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照着诗的结构和样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用心倾听,你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

小颖说:听听,秋的声音,小鸟动动小嘴,“叽叽”,是和大树爷爷告别的声音。

嘉慧说:听听,秋的声音,果树扭扭脖子,“哗哗”,掉下一颗颗红宝石。

伟杰说: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击击小鼓,“呱呱”,是和荷叶道别的余韵。

然后,我告诉学生,把他们说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写诗原来并不难。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快让学生写出新的诗歌,但学生写的诗歌形式比较单一,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

(二)改写

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课文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这比老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习《桥》一文时,我让学生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把课文改写成一首儿童诗。立信同学是这样改的:

是誰,/在洪水来临时,/依旧面不改色?/是老汉。/是谁,/在大家四处逃散时,/沉着地指出一条求生之路?/是老汉。/是谁,/为了让大家活下去,/不惜牺牲自己?/是老汉。/是谁,/为了大家的性命,/毅然把儿子揪出队伍?/是老汉。/啊!老汉,/您的形象如山一般伟岸!

(三)联系生活进行创作

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引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是以丰富的生活体验为根基的。学生在刚开始学写儿童诗时可以以模仿为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就会框定学生的思维,教师更应努力让孩子们从模仿中走出来,张开灵性的翅膀,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诗。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架起儿童诗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当春天来临时,我发动家长的力量,让他们带领孩子去踏春,敏仪小朋友便写下了这样的小诗:春天/是一个多变的季节/你瞧它洋洋洒洒地来了/春来了/它带着五彩的颜料/给小草换上了绿色的新衣/给天空换上了蔚蓝色的新裙……

校运会时,我鼓励学生向红领巾广播站投稿,最好用小诗的形式,报道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焱焱同学是这样写的:场外/掌声和欢呼声/构成阵阵声浪/里面蕴藏着/对运动员的期待/场内/红色的跑道上/人在飞驰/那是奔向胜利的方向/终于/赛场上挥洒的汗水/换来了班级的荣耀。

由于在班里经常开展写诗活动,教师适时地鼓励、表扬,孩子们写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教师节来临时,珺宇这样写道:老师,我爱您!/您就像那园丁/把我一点一点栽培/您就像那春雨/滋润我的心田/您就像天上的繁星/在我迷惘时/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生活就是一首诗,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孩子们获得诗性的智慧,创造出一首首充满生命力的、灵动的诗歌。诗人金波曾说:“一个孩子能从小接受诗歌的熏陶,将会受益终生。他喜欢诗,将来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诗的素养会使他聪颖、敏锐、有灵性。”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给予孩子诗歌的教育。让我们一起带领孩子们在诗海中徜徉,去编织他们的诗意童年。

参考文献

[1]赵毅茹.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 学,2007.

[2]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魏星,李琳.阅读教学:坚守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上)——《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2(4).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重要性策略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