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模式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2018-11-28 04:30王春娟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王春娟

(江苏省启东市海丰镇小学,江苏启东 226236)

引 言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能帮助培养出全面性人才。但我国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该门课程的开设以及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仅是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合理,而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程度有限。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律认知十分重要,因为这关乎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与个人是否能健康成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对该门课程的偏见,使他们喜爱上这门课程。

小组学习模式是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它的应用优势在于可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可利用该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更重要的是,小组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文题的思考,便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具有诸多的益处,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而且可帮助他们认识不同的法治与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

一、小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学习的成功与否与分配存在极大的关联。在进行分组时,教师需要将原有座位的顺序与格局彻底打乱,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学习水平等做出分组。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关注点投放到每个学生身上,充分认识到爱与教育相辅相成,进一步使学生从心里接受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引导的方式在小组学习的模式下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利用心与心的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如此才能使学生放下对教师与课程的成见,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我在学习中成长》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之间的矛盾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让小组的每个组员就学生之间的摩擦发表看法。讨论结束后,教师可让每组的代表综合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进行最后的陈述,使得学生形成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教师在列举教学案例时需要注意,不可让案例的主人公固定,应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可用于课堂教学的素材。

二、小组学习激发学习兴致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下的资源具有直观性,获取的方式也较为便利。

如教学《美丽的生命》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关于存在于大自然生命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寻找相关的资源,以加深对生命的直观感受与理解。再如教学《认识我们的星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收集关于“星球”这一抽象事物的影像资源,由此引入不同的地域民俗,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民俗文化。在色彩斑斓的影像中给学生传授法治与道德的教育。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以便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来自网络资源的搜寻,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如教学《别让自己受伤害》这一课,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主题为“生活趣事”的讨论,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对其中隐藏的危险因素展开探讨,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家里是否养宠物?”“对宠物是否喜爱?”“是否会与它们存在亲密的举动?”等问题作为讨论的开端,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对与宠物相处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集思广益,探讨出相关的防伤害措施与受伤后的补救措施。最终使得教学在小组学习模式的指导下获得平稳发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课程的学习[1]。

三、小组学习关注时事热点

思想道德建设在现代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应当与现代的时事热点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另外,这门课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在当前的状态下,利用最新的实施政策去正确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建立小组学习的形式,促使每个学生都对时下出现的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并剖析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看见摔倒老人到底扶不扶?看见小偷行窃应不应该置身事外?为他人提供帮助时,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最恰当?然后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四、小组学习模拟类似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不可单纯地依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小学生没过多的实践出真知的机会,所以教师需要寻找一些主题素材,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情境,让其进行角色扮演,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感悟,使此门课程的开设意义有所体现。比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让部分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小偷”与“警察”,甚至还可多设置“举报人”或者“变节者”等角色,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对活动会兴致大增,从而愿意投身到学习当中。

另外,情境模拟还可假设多种突发状况,若学生无法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师则可以进行相关的指导与总结,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掌握。

如在讲授《分享真快乐》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学习的模式,让每个小组的成员排练同为“分享”主题但不同内容的小品。在小组表演前对小组内各自的分工做简要的说明。在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代表简单讲解小品的构思过程,最后让全班其他各小组对节目进行评选。教师对优秀作品的演绎以及构思做出点评。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分享的理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日后遇到类似事情时懂得与朋友以及家人分享。

结 语

总之,在现代教育影响下,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理念,重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与讲授应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的价值取向传递到全体学生的心中。在运用小组学习模式进行授课时,教师需要做到关注每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做好情境模拟等。另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常在小组学习的模式下实施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看法有所改观,提升自我修养与法律意识,建立起新学科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喜欢上该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闫生厚.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4):43-44.

[2] 郑莹真.辩论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以“敬畏生命”一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04):40-4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