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2018-11-28 04:30季韫晶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发动长方体科学

季韫晶

(福建省浦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南平 353400)

引 言

科学教学有其广泛性,其渗透力无比强大,从幼儿阶段展开科学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幼儿教师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利用多重教学手段,为幼儿创设探索学习科学的环境,注意优化学习科学的引导方式,积极发动幼儿展开科学质疑活动,拓宽幼儿探索科学的训练域度,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认知,塑造幼儿综合素质,确保幼儿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探索学习科学环境

幼儿有主动探索科学的强烈心理要求,这是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应该引起幼儿教师的高度关注。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无处不在,与幼儿生活学习有密切关系,幼儿自然会对科学认知表现出浓厚的探索兴趣[1]。科学实践证明,幼儿探索的突出特点为:首先是试误性,幼儿需要反复多次实践体验,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是“非科学性”,即天真幼稚的理论。因此,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科学的机会,让幼儿逐渐矫正学习认知,这是科学教育的最重要举措。

幼儿园有活动场地,场地中有不少器具,这些器具形状各异,幼儿利用器具是没有太多想法的。教师不妨以此展开引导,发动幼儿对这些器具展开研究:我们场地中有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玩具,谁能够找到它们呢?幼儿对这些器具是比较熟悉的,很快就给出回应,并做出准确判断。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在玩这些玩具时,发现球体和长方体有不同吗?幼儿开始思考,有的幼儿开始研究了。“这些花球很容易滚动,而跳箱就不能这样滚动。”“我用积木搭建桥梁时,长方体很好用,圆球就不好固定。”教师给出讲解:圆球稳定性较差,很容易移动,而长方体稳定性好,看我们的房子都是用长方形的砖砌成的。幼儿探索兴趣被激活,纷纷提出更多问题。教师细心给出解释,课堂探索气氛浓烈起来。

二、优化主动学习科学引导

幼儿与科学认知进行零距离接触,这是儿童利用感官和自然的对话。幼儿教师需要掌握幼儿即时心理,在引导方式方法上有一些创新设计,帮助幼儿尽快进入实质性探索行动之中。如提出一些操作建议、设定一定探索主题、画出一些思考路线、给出克服困难的方法等,都可以为幼儿带来切实帮助。幼儿学习科学具有个性特征,教师对此要有正确认知。因为幼儿科学学习认知起点不同,其科学素养表现也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彻底摆脱教师讲解演示、幼儿听讲观察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充分动起来,参与到观察操作之中,以建立直观感性认知。

幼儿生活中可以接触很多小动物,如果教师让幼儿注意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一定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热情。教师给出观察任务:你们家有什么小动物呢?这些小动物都吃些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呢?幼儿对这些内容都很敏感,自然有话要说。有的幼儿说:“我们家喂养了一只小狗,小狗吃的东西可多了,我们吃的东西它都吃。妈妈说狗是杂食动物。小狗见到熟悉的人就会很亲热,摇头摆尾的。如果见到生人,会发出狂吠声。”也有幼儿说:“我们家喂养一对鹦鹉,它们喜欢吃小米等食物,爸爸专门在网上购买食物给它们吃。鹦鹉能够模仿人说话,我没事就教它们说话,非常好玩。”教师对幼儿的探索给出了积极评价,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幼儿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注意抓住幼儿这个心理展开教学设计,利用其关心的事物进行引导,这样可以顺利启动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意识。

三、发动幼儿学习科学质疑

幼儿有探索科学奥秘的主观愿望,当幼儿不断追问为什么时,其探索思维已经成功启动,这自然是发动幼儿展开自主探索的好机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帮助幼儿寻找答案,进而培养其创造意识。幼儿思维比较单纯,教师不妨引导幼儿从不同方向、不同维度展开质疑活动,教师启迪性发问,或者引导性解读,将幼儿思维带入特定环境之中,促使幼儿产生疑惑,并形成质疑的条件。教师对幼儿的质疑行为给出积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的主动意愿会更为强烈。

天气转冷,幼儿中出现一些感冒症状,有个别幼儿需要到医院打针。为引发幼儿对此产生关注,教师这样引导:最近我们班有好几个小朋友感冒了,需要到医院里打针,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随便脱衣服,特别是活动热了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暖,不然很容易感冒的。幼儿中有问题提出:老师,为什么我们会感冒呢?感冒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得了感冒就要打针呢?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不感冒呢?幼儿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提出来。教师非常耐心地给幼儿解读,而且还发动大家展开集体讨论,让一些有经验的幼儿协助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发动幼儿展开质疑活动,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索机会,从幼儿互动参与表现中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已经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四、拓展探索学习科学训练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应为幼儿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学习训练时,教师要有实践意识,为幼儿设计一些实践观察、操作题目,可以成功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会更为丰满、鲜活。观察自然现象、关注生活环境、了解生活常识、延伸思维想象,都可以为幼儿带来丰富的科学认知机会。教师还要注意训练题型设计的灵动性、直观性、可操作性,有众多亮点才能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对身边环境有观察主观意愿,教师不妨给出针对性训练设计。如天气变化,这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发动幼儿通过家长,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明白天气预报的主要专业术语意思。经过一番准备,幼儿初步掌握了天气变化的相关知识。训练成果展示时,很多幼儿都能够说出不少天气预报术语。如温度、风向、阴晴等,有幼儿这样解读温度,天气预报中有气温预报,我们感觉很温暖的,气温都要超过20摄氏度,如果超过30摄氏度,就会感觉特别热了;如果我们感觉冷了,温度就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了。我们这里冬天最冷会出现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幼儿对天气常识进行探索,不仅丰富了知识,也培养了观察习惯,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有助力影响的。

结 语

幼儿科学教育呈现多元性特质,教师需要根据幼儿接受特点展开教学设计。幼儿直观思维比较突出,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发动幼儿展开实践操作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更多区域活动场所,还要在引导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以提升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杜小红.幼儿主动学习的认识和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10):164.

猜你喜欢
发动长方体科学
制作长方体盒子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科学拔牙
快速逃逸请走此路!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