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轴问题
——紧握阅读教学的有效抓手

2018-11-28 04:30徐小燕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悟文本课文

徐小燕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 言

当下,阅读教学的各种乱象分明:目标庞大混杂、体系混乱不堪、问题索然无味,严重背离了文本自身的内在特质,模糊了阅读教学应有的边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阅读教学缺少了能够统摄文本的核心轴问题,使得课堂被各种机械、琐碎的问题逐步肢解。只有将这样的轴问题深入植根于土壤里,才能真正迸发出全新的火花。

一、聚焦言语特色,固定轴问题的立身之本

1.依托轴问题,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共生

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关注文本的内容还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以笔者拙见,其本质就在于,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依托文本言语形式和内容的切入点进行轴问题的设置,让形式与内容得以共生。

如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质疑,并在统整、梳理的过程中回归轴心问题。课文中,为了展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情意的深厚,用了两个看似平淡,却蕴含着丰富内蕴的词语,即“神”和“拴”字。教师可以据点发散,引领学生在紧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感知:课文中的“神”和“拴”字分别承载了怎样的意蕴?从中你能读懂什么?这便于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洞察姥姥的剪纸作品,感知作者与姥姥之间的深情。

这样的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建立起一条迈向文本交融点的通道,使得核心主问题成为拉动文本语言素材的轴线,让那些原本充满陌生感的语言,在轴问题的浸润与支撑之下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借助轴问题,强化内容与形式的融通

阅读教学决不能将关注局限在文本内容、情韵的感知与体悟上,而要将理解与表达有机融通,形成以读促写、以写照读的循环,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1]。

以教学《广玉兰》和《夹竹桃》课文为例,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内在认知出发紧扣核心主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思考:这两篇课文都是状物抒怀类文本,在描写两种花型时,在内容选择、顺序设置和语言风格的再现上,都分别运用了怎样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感知,组织学生围绕着花朵的香气、形色和品质谈谈自己的认知感受与体验。

这样的轴心问题既充分关注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从写作认知的视角进行实践感知,将学生感知能力的训练和表达意识的培养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整个过程,教师以语言为载体,获得了文本的内心信息,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比文本内容和写法相异性,从而在言语表达和理解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捕捉情感特质,扣住轴问题的感性原点

1.体悟情韵,紧扣切入点设置轴问题

如果一篇文本的语言风格是鲜明而显性的,那文本的情感则是相对隐性的,需要学生在深入体悟、吸收的过程中进行解读与感知,从而借助辅助性手段,更好地将文本原本隐藏的情感凸显起来,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的情境。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语言上。紧扣细节展开体悟与感思,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质在于伯诺德一家三口为了拯救危险局面多次尝试又多次失败的曲折情节。因此,教师可以紧扣这一内容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绘制情节发展的曲折图,并从渲染氛围的语句中,更好地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贴近文本的认知点,引领学生在梳理文本情节的过程中逐步向文本的深处迈进,使得轴问题成为触摸语言温度的无形拐杖。当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情境之中,才能形成更加丰富的内在情感,对文本形成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2.激发情感,依托着力点设置轴问题

文本并不是无情物。遗憾的是,在很多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只看到了教师无比动情地沉醉其中,而学生却显得相对麻木,并没有能够真正走进课堂的内在场域。割裂学生对文本情感体悟的元素很多,其中关键的就在于缺少了情感的传染。教师可以设置轴心问题,为学生弥补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缺失,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期待,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教师就将轴心问题设置为:老天鹅在率先破冰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痛吗?课文整个语段中并没有出现一个“痛”字,你是从哪里感觉到这种“痛感”的?在细细地品读与玩味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天鹅在率先破冰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强大有了更加深切的体悟。

传递是情感的基本特点,情感在传递浸润的过程中就会表达得越发悠长和浓郁。真切的音乐,是情境创设最好的方式,师生在适切、匹配的音乐下进行心灵的对话,就能实现阅读教学最华丽的转身。

三、依循逻辑线索,把握轴问题的理性维度

1.严谨演绎,历练抽象思维

小学生基本都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他们对于直观可感的事物和信息,往往更具有认知的亲和力。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开始逐步向理性思维聚拢,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认知的浅层次中,需要引领学生在经历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实现文本演绎性思维的高效发展。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时,很多学生被课文中各种充满质感的词语所遮蔽,难以真正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是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经典的陕北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随后,相机设置了这样的轴问题: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分别出现在哪里?一共出现了几次?你认为这样反复地描写有什么好处?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透过文本语言的表面,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内在深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知。

2.大胆质疑,梳理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只有真正地开掘教材文本作为范例、载体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性思维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让每个学生树立理性评判的意识,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雨果的名篇《船长》一文时,由于地域的差异、民族文化精神的不同,很多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在救出所有的乘客与船员的情况下选择与船共沉很是不解。因此,教师引领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和艺术化创作效果等不同的视角设置了这样的共性问题:你对哈尔威船长最后的选择做何评价?如果是你,面对生死和自己的职责,你会做什么选择?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普世价值观出发,在不背离仁义道德的基础上,认识到活着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重,这就要鼓励学生能够以充足的勇气对文本进行大胆地质疑,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知体验。

结 语

总之,要想实现对文本的高效解读,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就需要拒绝零散琐碎的问题,通过核心轴问题加以引领,才能窥探语文世界中的汪洋大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轨道上迈向远方。

[参考文献]

[1] 夏盛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指向微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2):110-112,118.

猜你喜欢
体悟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懂,才能得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解题中的数学史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