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课条件下探讨自主学习模式

2018-11-28 04:30
名师在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物体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曹 俊

(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小学,江苏泰州 225300)

引 言

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应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丰富、灵活生动、解答问题等教学特点。微课条件下,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将多种数学点与实践能力进行融合,开展高质量与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觉主动性,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较大,传统统一的灌输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较低。而课堂中对微课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教学具有选择性、重复性、灵活性、互动性等教学特点,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

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身心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思维能力偏弱,尤其是面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问题时,小学生因为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有限,很难理解数学知识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而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难题,对问题答案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不受地点与时间限制随时展开学习。

小学数学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情感,丰富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但是数学学习过程非常枯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认真开展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还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较低,无法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课堂中对微课的应用,可以针对教学难点以视频为载体,让学生依据个体的实际学习情况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且微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有限,在数学课堂中经常错过对知识重点的学习。由于小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很难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理解知识内容。有些学生可能会在课下自主学习并向教师讨教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因为受自尊心过强、性格内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不会对错过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长期如此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而在微课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有些学生虽然对课堂知识理解不够全面,无法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程内容制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或者是教师的微信或者博客中,以作为学生再次学习的教学资源[2]。这样不仅缓解了教师课堂的教学负担,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从前面、上面、右面观察》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观察对比,来认识物体的前面、上面、右面;让学生懂得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相应面的形状,然后使学生明白了解物体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会与物体相关的几何特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了解物体、观察物体、辨认物体、理解物体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以此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运用数学微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开始,让学生对新知课堂知识进行反思讨论,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这样才能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要将本节课的微课内容通过微信、博客等互联网渠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熟悉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再拓展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堂中导入课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物体,让学生形成对物体的判断方法。教师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道具向学生讲解观察物体的特点与规律,让学生理解视觉形象与原来形象的概念。在课程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辨别观察物体的内容,让学生认识物体形状,形成对物体的观察方法,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形状。在观察、辨认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2.课前运用使学生打好基础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中贯穿微课教学[3]。课前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以预为主,利用微课让学生了解新知识中的难点重点,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预判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是课程重点,教师要通过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正确算法,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以此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

3.课中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微课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对学习的紧张心情,以此来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同时教师要在活跃的气氛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中先向学生播放微视频部分内容,并结合课前预习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框架。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对三角形的高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质疑,当学生的思维交流完成后,让学生再对比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课后运用使学生深入探索

课后运用微课教学是对课程知识的有效延伸,也是促使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课后,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微课资源,并在视频中为学生布置课后内容,让学生对计算面积问题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在课后的微课教学中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邀请学生家长一起观看微视频参加微课的自主学习,这不仅可以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结 语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目的,课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赖艳,侯咏娴,赵姣姣.翻转课堂初探: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3):36-39.

[3] 梁培斌.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0-52.

猜你喜欢
物体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