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 愉悦 灵动 和谐

2018-11-28 14:29杨红霞
文学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小语文本课文

杨红霞

近日我乡进行了小语课堂教学竞赛,为每节30分钟的赛课,虽时间短促,但依然能折射出课堂的异彩纷呈。选手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或妙语连珠,或干净利落;或丝丝入扣,或条分缕析,无不展现出我乡小语课堂的盎然生机。六位选手执教的均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阅读过程的展开,由浅入深,有扶有放,充分显示出选手扎实的教学功底。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能切实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静静思考,潜心会文;动情朗读,言传心声;含英咀华,想象表达…….倘把这样的课堂比作师生共度的一段旅程,徜徉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灵动、和谐,偶尔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嗅到生命成长的气息,以下四点让我感受颇深:

一.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苏教版小语教材蕴含丰富的情和理的因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会把课文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在记忆中,晓理知义,激发起健康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富有成长的气息,应该充盈生命的吟唱,应该让人性中情和理的因素游离文本,铭刻学生心灵深处。如何让课堂充盈学生生命的吟唱?心和心的共鸣,才能汇成课堂精彩的乐章。其中,有一个字很关键:那就是“潜移默化”的“化”。教师要有“化”的本领:化艰深为平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天涯为咫尺。如王老师在执教《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中,语调婉转,循循善诱,师生互动真切和谐,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化解”之功,她先引导学生理出哥伦布情感变化的线索,再展开原因探究,于读中品悟人物形象,后拓展延伸至课文的德育点:任何伟大的发明或创造都起源于思考;爱思考,多研究,最终会有所发现,可谓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教育于无痕之间,此为最高境界。

二.在不断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文的精读感悟阶段,是向知识纵深探求的阶段,探索的行程并非一路通畅。就教师而言,应紧扣教材,洞察秋毫,变换招式,启迪心智;以学生而论,应当积极思维,“越阡度陌”,实现飞跃。如宋老师在《蒲公英》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点拨艺术,课堂灵动睿智。她先指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整体感知,后出示金光闪闪的沙漠、波光粼粼的湖面、黑黝黝的泥土等图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想象表达,最后比读课文,点拨启发,使学生逐步感悟不要被事物表面所迷惑,应脚踏实地的道理,可谓字字珠玑含情,步步设疑促思,渐至入文明理。

三.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真味”。要想寻到语文真味,教师就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文本,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悉心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吴老师在《掌声》一课的教学中,可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在读、思、议、悟等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步走入文本。尽管气氛不够热烈,却能真切倾听到学生心灵的呼唤与震撼:人人都需要掌声,更需要把掌声献给别人。试想三十分钟的赛课中,吴老师敢于把近十分钟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剔除表面繁华的多媒体影像,只拣震撼学生心灵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揣摩感悟:一个自卑的残疾少年因掌声而走向自信!这样的课堂是何等的纯净、质朴而又真实啊!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因之得到充分提升;又如熊老师在《小露珠》一文的教学中,始终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创设情境,直奔重点,利用画面、图像等直觉感观,帮助学生理解“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的词意;指名读,分角色读文,读中归纳出:拟人手法的恰当运用、动词的准确使用,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等能力。

四.在活动情境中催开心花。“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如蔡老师在《航天飞机》一文教学中,上课伊始,出示飞机玩具模型,情境创设自然:同学们喜欢飞机吗?它是什么样?(指名说)你想知道它的声音吗?(演示)它有很多本领,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了,读读你就明白了……(引读,动作示范)寥寥数语,简洁流畅,加上她自然大方的教态,亲切柔和的语言,顷刻间学生就“披文入境”了;该课末尾,精心设计了游戏环节,让学生以航天飞机的身份自我介绍,学生兴趣大增,表演欲望充分激发。文本语言的迁移内化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得以实现,虽稍显生涩仓促,仍不失为独到设计。

猜你喜欢
小语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