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爱感之,以行导之
——德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2018-11-28 18:3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陆振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8期
关键词:情动闪光点学习成绩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 陆振芳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优秀的学生,同样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学困生,而且随着城市新市民的增加,学困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对学困生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如何管理并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任何教育都必须从心出发,由爱而生,教育者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走近学生的心灵,那就无法和孩子沟通,更无法真正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对于班级里的学困生,这一点就更为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以理晓之,激发上进心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是处在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困生往往比较消极,看不到自身的闪光点,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而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引导孩子扬长避短。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肯定有其闪光的一面,并非一无是处,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许“淘气、调皮的孩子更聪明”。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学困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管是课堂上的举手发言,还是作业上的字迹端正,抑或是生活中的一点暖心举动,都会尽力夸大,让他们品尝到赞许、表扬的欢乐。

在我班级里有个叫小佳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差,作业敷衍了事,更让人担心的是他没有学习劲头,毫无学习动力。他甚至说他本来就很笨的,认真了也没用,还劝我不要白费劲了,不要在他身上花心思了,那是浪费时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感到很为难,更为他感到担心,这么小的年纪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那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呢?于是,我常常有意无意地表扬他,“小佳,今天上课听得很认真哦,看到你的眼神了!”“小佳,今天作业才错了3个,下次再减少一个哦!”“今天上课老师看到你举起的手了,如果后来不放下就更好了!”……多次下来,他慢慢地有所改变,我发现他的作业能及时完成了,而且上课也越来越认真了,偶尔也能红着脸回答问题了。一发现他的进步,我就趁热打铁,说:“你真的行的,你可以做得和其他人一样好!”到了期末,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交往中,他也越来越开朗。

二、以情动之,树立自信心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由此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虽还未必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但是若想顺利开始学业,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信心必不可少。而学困生在这一方面往往会有所缺失。事实上,在内心深处,他们更需要旁人的理解,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作为老师,更应担起关心并转化学困生的责任。

在班级里,我曾开展了一次“寻找闪光点”的主题活动。首先,让同学们找找每位学困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的一面。然后,请某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其他同学分别站起来说他的闪光点。因为朝夕相处,当同学们换一种眼光来看这些同学的时候,发现真的也有很多暖心的事例。这样的发现,可以帮学困生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心理上克服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班有一位学困生小宇,平时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也很差,经常会和同学起冲突,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是明显的学困生。但是,在这次《寻找闪光点》的活动中,同学们也看到了他的优点:他经常默默地为班级做事,地上有纸屑了,他第一个拾起来,走廊上有积水了,他第一个去扫干净,有同学请假不能做值日了,他总是能主动帮助完成。而且做这些的时候,他都默默无闻,从来不大张旗鼓,似乎这就是他应尽的义务。大家发现了,他是个热爱劳动的同学。当他站在讲台上,听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讲着他的“闪光点”时,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也许,就连他自己也没有发现,原来他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的优点,都被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活动过后,他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成绩也进步了很多,跟同学的相处也更融洽了。

事实证明,这次活动是很成功的,不仅让学困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且也让同学们都懂得了真正尊重别人。

三、以爱感之,保护自尊心

我们对于学困生的定义,并非只有学习成绩差,有一些道德品行差的孩子也属学困生范畴。这些学生除了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外,也可能在班集体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考验。但是,这些孩子并非生来如此,成为这样的孩子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教师应深入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转化他。学困生的内心往往比较复杂,一般自尊心比较强,又有自卑心理,有时表现出消极、沉闷的态度。因此,当他们犯错时,教师应宽容以待,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真正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宽容与接纳学生,才能得到孩子心灵的呼应。

在我任教的班里有个叫小朱的女生,是个体训生,体育方面很厉害,但是学习上很糟糕。在班级里,她总是很自卑,沉默,不与人交流,有些调皮的男生与她开玩笑,她也逆来顺受。了解了情况,我与她进行了几次谈话,了解到她觉得自己太笨,成绩太差,别人会看不起她,没有自信。当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敢问,怕别人取笑她。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首先让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通过一些生动真实的事例,树立她的自信;课堂上,经常提问,投去关切的目光,让她回答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给她在课堂上亮相的机会,并抓紧时机进行肯定、表扬。平时,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心,从而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亲近了许多,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跟同学的相处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以行导之,激发进取心

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到他的周围,一起走进知识的殿堂。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进取心,才能在学习上真正自觉,从而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班级里的学困生小江,我每个月给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后督促其认真复习,并且给他指定了一位小老师,帮助他共同完成计划。这样他上课时心里有了底,我在讲课时也尽量讲得生动些,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在做作业时,尽量做到面批,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批语多用褒义词,用老师的热情和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灵,让他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进步非常明显,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同学和老师的爱心,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在德育工作中,转化学困生时同样如此,需要抓住机会,利用恰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相信终有成功的一天。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爱感之、以行导之,让学困生感觉到老师的真爱,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其实转化学困生并不是那么难!

猜你喜欢
情动闪光点学习成绩
顾建德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兄弟让举
名落孙山
“情动”理论的谱系
书铺站读,情动老人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情动瞬间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