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入学,感悟汉字文化——以《黄山奇松》教学为例谈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2018-11-28 06:48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吴平原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6期
关键词:黄山松迎客松黄山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 吴平原

一、案例背景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表意文字。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字音、字形、字义紧密关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六书”理论来分析字形、解说字义和辨识声读。《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发掘汉字背后潜藏的文化,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增强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与记忆,又能追本溯源,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

二、案例描述

在《黄山奇松》备课过程中,发现作者对黄山松的描写紧扣“奇”字,“奇”是黄山松鲜明的特点,是贯穿全文的字眼。深度备课之后,笔者惊喜地发现“誉”字能够概括作者对黄山奇松的情感,同样能够贯穿全文,作为全文的字眼。黄山松的“奇”,文章中一目了然;作为情感的“誉”,不仅是作者因黄山松“奇”而“誉”,还有中国文化中对松树的“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选择“誉”作为贯穿全文的字眼,通过解读“誉”字文化来探黄山松的“奇”,寻千百年来人们对松之“誉”背后隐藏的文化。

1.字谜激趣

导入结束后,进入识字环节,我打破往常直接识字的惯例,由猜字谜开始。

“听题!”我清了清嗓子继续说:“‘用语言使人高兴’,打一字。”

“誉!”最先反应过来的三个学生几乎同时叫了出来;紧随其后,“奥!”接连几声恍然大悟的“懊恼”;接着,又是几张带着笑意的脸抬了起来。

“王某怡,你来给大家说说。”我随机点了一个坐在第一排的女生。只见,她在黑板上写下“誉”,学着我的口吻说:“同学们,请看它的下半部分是言语的‘言’,上半部分是高兴的‘兴’,合起来就是‘用语言使人高兴’。”

我及时追问:“什么样的语言会让你高兴?”

“好听的话!”“表扬的话!”“称赞的话!”

“是的,‘誉’就是‘称赞’,在字典中还有‘荣誉’的意思。”我补充。

2.“奇”思妙想

“文中用‘奇’来形容黄山松,你还想到哪一个字?”我的话刚结束,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回答层出不穷。

有的主张“黄山苍松”,就有同学反驳这只是年龄上的特征。有的主张“黄山傲松”,又有同学反驳这只是突出精神特征。有的主张“黄山劲松”,仍有同学反驳这只是突出粗壮特征。

“黄山崖松”“黄山怪松”……都被一一反驳。眼见争执不下,我提示道:“文中用‘奇’松,‘奇’到底好在哪里?”

不少学生接收到我的“信号”,开始转换思路,思考“奇”的妙处。不一会儿,便达成了共识:“奇”松,从姿态上概括了黄山松的特点,可以是一棵松,还可以是群松;“奇”松,还表达出人们对黄山松的赞誉。

最终,所有人一致认同“奇”松。

3.解读精神

我请学生猜这棵迎客松有多少年了。有的猜5年,有的猜10年,有的大胆猜测100年或者100年多一点。我立刻抛出一磅“大炸弹”,告诉他们迎客松存活一千年了。

课堂瞬间寂静,女生们张大了嘴巴,男生们也是一脸不可思议。我乘胜追击,渲染道:“还记得前段时间的台风‘山竹’吗?房屋被吹倒,大树被连根拔起,而它却仍然屹立在黄山。近千年岁月中,这棵迎客松经历的又何止这一次山竹啊!试想一下,它还可能经历哪些?”

“冰雹!”“大雪!”“闪电!”“山上的落石!”“夏天毒辣的太阳!”从自然灾害到气候,每个孩子都有话说,好像他们就是那棵历经苦难的迎客松。

我适时地总结道,并抛出另一个话题:“你还在哪些文字里看到过松树的描写?”学生们立刻想到了《青松》,不约而同地背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接着背《小松》,一字一句,抑扬顿挫,我感觉到有种情愫在涌动。

三、案例反思

《黄山奇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篇幅较短,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我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1.以趣入学

特级教师王崧州提出;语文课堂应该具备文化品格,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字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知识与技能,还有文化的意蕴与人生的思考。

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全文围绕黄山松展开。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形成当中,挺拔高大的松树,逐渐被赋予“顽强不屈”和“高洁品格”的内涵,成为中国人美好品质的代表之一,形成独特的松文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教学当中,抓住“饱经风霜”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松树的顽强生命力。接着,拓展有关松树的诗词,加深学生对松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松树的品格。

2.以教促学

首先,在识字环节里,笔者根据造字原理,巧妙地将“誉”字拆分成“兴”和“高”,引导学生“誉”就是用言语让人高兴,从而理解“誉”的字义。

接着,在对黄山松形态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黄山奇松”中“奇”字的妙处。认识到“奇”既是对黄山松特征的最佳概括,又是对它绝佳的赞誉。

最后,在解读黄山松精神中,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了解松树身上赋予的精神品质,认识到松树被称赞千年的深层原因。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实非易事。笔者这节课中,依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猜你喜欢
黄山松迎客松黄山
黄山守松人
黄山日落
胡晓春十年写下《迎客松日记》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咏迎客松
黄山冬之恋
“七一”抒怀二首
日夜守护迎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