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8-11-28 03:27马继伟
新长征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依法治国司法

■马继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大即提出依法治国方略,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的一次飞跃,这一基本方略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这一目标既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目标,又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近期实施步骤,这两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问题的部署涉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意味着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将沿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法治国家的路径不断深入,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三者统一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对三者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更加透彻翔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为前两者提供法制保障,三者和谐统一,更大地发挥我国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扬民主政治,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从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的政体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实现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的制度载体,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三大基本要素,不断完善这三大要素,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优势,也为当代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参照模式,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对社会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要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促进经济更好地向前发展,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法律效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法治环境。面对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惩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要切实深化依法治国,处理好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关系,通过法治途径解决好民生问题,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加强完善立法体制。要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而立法是前提。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奠定制度基础。新时期,立法机关要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立法的权限和范围,将立法机关也纳入依法行政的范畴,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的转变。各立法部门在立法时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与立法程序,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职责。同时,积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立

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法律规章制度

与司法解释的审核力度,精准阐释和精细表达法律法规内容,使国家法律更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立法的公正性,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公正司法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一直在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完全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运行的宗旨在于公平和正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着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司法体制的建构和运作必须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进一步完善司法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和措施,深化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的司法管理体制改革,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和中立性,确保司法公正。逐步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利用好新时代的多媒体传播技术,适度公开司法过程,满足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确保司法公开公正。进一步深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司法,实现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实时通报司法活动记录,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司法部门和相关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

完善法律实施环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要建设好法治国家,就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法律实施环境。法律制定的根本就在于实施并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再好的法律,如果制定出来不予以实施,也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国家在制定出法律的同时要切实执行法律,发挥法律的功能与作用,彰显法律价值,树立法律权威,不断完善良好的法律实施环境。切实健全与公开法律制度与法律程序,使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切实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行政活动,做到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构建起良好的法律实施环境。同时,相关司法机关要对政府决策是否合法进行严格审查,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有关部门的行政行为,切实推进政务公开,通过有关部门与社会力量共同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建立起高效的法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提高公民法律意。建设法治国家,不仅要从立法、司法、执法层面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更要从全民守法上进一步推进法律建设步伐,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路径,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公民层面上,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普法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努力弘扬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从思想层面重视法律。同时,通过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及媒体宣传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与价值观,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依法治国司法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