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

2018-11-28 11:24马小飞
人力资源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安全

摘要:伴随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风险时代,风险社会愈加表现的明显,特别是在高风险的城市,由于人类发展催生诱发的一系列公共安全风险正在考量着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整个国家总体安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公共安全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独特性,用新时代应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指引我国中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小城市 公共安全 风险治理

一、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基本的民生需求之一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安全属于低层次的需要,正因为是低层次需要也就决定了安全的恒常性和基础性。城市作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集中地和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枢纽,其公共安全状况是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由于城市属于人流物流资源流信息流的高度集中,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源多、风险类别复杂、风险导致的危害大。伴随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公共安全既是保障社会有序发展的底线,更是促进社会长足进步的红线。而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安全这个要素,起码的人身安全、经济安全、职业安全、心理安全要得到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城市公共安全不再单纯是政府的一个职能,而是变成了全民的基本民生需求了。

二、我国中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具有独特性

按照国家最新的城市大小类型分类标准,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下的城市,一般以地级市和县级市居多,我国现有中小城市共有2160个,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幅员辽阔,聚集了庞大的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发展要素,在整体国家治理体系中占重要位置。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具有高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中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与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相比具有自身独特性,具体表现为: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公共安全设施防险御灾水平有限。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预防的一个主要基础性工程就是公共安全设施,比如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供气系统、通信系统、医疗卫生、公共交通、防洪堤坝等城市生命线系统,而由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财政用于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有限,这样就造成了其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的能力和抗灾御灾水平有限。

中小城市发展层次决定了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有限。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特别是软实力直接决定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共安全风险转化为公共安全危机甚至演变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软实力主要包括,风险研判、评估、风险管控、专家技术队伍、社会动员、应急联动、体制机制建设等。而中小城市在这些方面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与大城市无法比拟。

中小城市人口综合因素决定了公共安全风险预警低配置。这里所指的人口综合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外来流动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程度等,而常规思维模式决定了公共安全风险预警的人口测量标准以人口规模为准,却未曾考虑到人口密度的高低、人口素质特别是风险防范与危机救援能力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带来的风险。

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决定了公共安全风险自我愈合能力较弱。基于生态地理环境考量,中小城市一般辖区面积较小,根据城市发展变迁的地理学规律,中小城市在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区域空间、生态状况等方面有先天性不足。因此,生态环境的自我愈合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三、我国中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对策

先进化的治理理念: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鉴,那就是要实现“三移”即关口前移、主体外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就是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工作重点由处置向预防转变。主体外移,就是要强调改变政府单打独斗的局面,把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纳入到治理的主体范畴中来,能交给市场做的就交给市场。重心下移就是要重视基层风险治理的能力和应急资源建设,特别是处于城市公共风险治理一线的学校、医院、工厂、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

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政府要统揽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履行好自身职责,充分肯定企业、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广泛的积极动员、充分的沟通交流、适当的授权委托,发挥各自主体自身的优越性和创造力。进而创造更好的参与条件、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共治共享的环境,从而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市民”四位一体的共同参与治理格局,实现共治共享、共建共荣的目标。

科学化的治理方式:尊重城市公共风险发生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治理机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风险源的特点、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实现分类分级进行风险管控和应急响应。充分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风险源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化解提供科学准确研判信息。

系统化的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一套包含突发事件全过程的事前预防、事发处置、事后恢复的治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机制、风险监测机制、风险转化机制、风险响应机制、风险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风险教育机制、风险处置机制、应急联动机制等等。

參考文献

[1] 唐钧,《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1).

[2]马建珍,《南京城市风险治理战略研究》[J].中国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4).

[3]李富超,《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 公安理论与务实研究,2017,(6).

[4]曹惠民,《风险社会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策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5,(3)

[5]马小飞,《风险社会视域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策略研究》[J]. 中国应急救援,2018,(1).

猜你喜欢
中小城市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大数据研判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网络时代呼唤智慧治理
关注城市公共安全 增强公共安全意识
中小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于消费视角下的高铁经济给中小城市带来的产业变革
国内中小城市中服装的“快时尚”文化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