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杞菊赋(并叙)

2018-11-29 04:21苏轼
作文新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西河用典典故

◎苏轼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椽属之趋走。朝衙迭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这是苏轼作的一篇“自嘲”散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此时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府。这篇文章一共用了七个历史典故,用典恰当、妥帖,揭示了苏轼忧患仕宦人生的难言之隐。这年密州(即“郊西”)蝗虫成灾,疾疫流行,农田荒芜,民不聊生。“东南至于江海,西北被于河汉,饥馑疾疫,靡有遗矣。”(苏轼《密州祭常山文》)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政治旋涡,苏轼仍以超然的情怀,从杞菊的民生滋味中吸取了儒佛道的治政哲理,把人生看得淡然,认为不论什么样的身份人物,最终都将“归于一朽”。此文后被诬为是在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

文中“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一句典出《后汉书·列传七十二》。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沛王刘辅等五王宴请井丹,井丹拒绝赴宴,信阳侯把他骗了去。五王给井丹准备了粗茶淡饭(即所谓“麦饭葱叶”),井丹推去不吃;五王撤去“麦饭葱叶”换成丰盛的美味佳肴,井丹这才大吃起来。本文反其意而用之,昔日井丹推去“麦饭葱叶”而不食,而今太守连这些粗茶淡饭都吃不上,只有用草木充饥而已!即使弄到一点“麦饭葱叶”之类的粗茶淡饭,苏轼一想到灾民的饥饿苦难,就“对案颦蹙,举箸噎呕”,难以下咽。

“或糠核而瓠肥”句典出《史记·陈丞相世家》。丞相陈平年轻时长得又高又胖,有人问他:“你家很贫穷,你是吃什么食物长这么胖的呢?”他嫂嫂说:“吃粗糠罢了!”“或粱肉而墨瘦”句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十八,说陈思王曹植很瘦,虽说吃的饭食精美,但长不胖。苏轼用这两个典故说明饭菜不在于好坏,为自己吃糠咽菜而解脱。

“何侯方丈”句典出《晋书·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奢华”,面前一丈见方的桌案上都摆满了美味菜肴,“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庾郎三九”句典出《南史·庾杲之传》。庾杲之,字景行,官任尚书驾部郎,但生活清贫,每日只吃韭菹、瀹韭、生韭三种蔬菜,任昉曾开玩笑说:“谁说庾郎贫穷,他每餐就吃二十七个菜。”因为,“韭”与“九”谐音,三韭(九)等于二十七。前典说何曾真富,食品精美丰盛,后典说庾杲之假富真贫,所吃二十七个菜不过是“三韭”。苏轼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不论丰约贫富,都不免一死,即“同归于一朽”。

“庶几乎西河”句中“西河”指孔子的弟子子夏,也叫卜商,活了一百岁。“南阳之寿”句典出《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南阳郦县有菊水,太尉胡广饮此水治好了多种疾病,近百岁才寿终。“西河、南阳之寿”说长寿,用来说明以杞菊充饥,兴许还会长命百岁呢!

《随园诗话》有专门一段论述“用典”的文字:“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尝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袁枚在此处言作诗不用典故,并不是因为他不知典故,而是早已将典故烂熟于胸。这是用典的最高境界。因此,若用典过滥,人们就贬之为“掉书袋子”,故意卖弄,则不可取;可用典恰到好处,却足以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达到古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之效。

猜你喜欢
西河用典典故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用典犹如用比兴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