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四个“要”

2018-11-30 02:26邱林生
名师在线 2018年26期
关键词:首词辛弃疾背景

邱林生

(福建省长汀县濯田中学,福建长汀 366304)

引 言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其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学的发展等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教学因素的影响,语文文本的解读还存在较多问题,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还不能全面地理解部分文本的内涵,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文本解读要突出四个“要”。

一、要用好一个写作背景

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写作背景往往是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涉及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运用好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写作实际上就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提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其包含有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一些优秀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1]。比如说,著名作家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而在当时,社会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传统与现代在不断地交流和碰撞,在当时人们都是抨击传统礼教的危害,抨击封建社会的落后。在鲁迅的作品中,这些问题也是作者着墨比较多的地方。如《孔乙己》这篇课文,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孔乙己的不幸;但是在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剖析的时候,学生就会理解作者所叙述的不仅仅是孔乙己一生的不幸,同时,其还有对封建吃人社会的抨击等。再比如,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忧国忧民的诗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都展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而学生在不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时,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解读文本时,笔者谈到作者生活的时期,盛唐辉煌已经不再,作者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而作者自己更是居无定所,学生在理解这些诗句时,与它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所以说,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用好一个写作背景,借助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地对文本进行剖析。

二、要抓住一个突破点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无法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及准确地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而且其可能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抓住一个突破点,准确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在解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其描写的是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作者在创作时所选取的就是江西一户农民宁静、安定的劳动和生活镜头,其所勾勒出的场景在当时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将农家男女老少各自的活动及劳作写得逼真而生动,充满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之情。但是,可能大部分学生都会发现这首词与辛弃疾其他词作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熟悉的是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而这首词相比于那些豪迈的词作来说可谓是天差地别,其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差别如此之大。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时,很快就发现了辛弃疾在创作《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晚年被贬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自己金戈铁马的战场,遭受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归隐上饶地区。但是在解读这首词时,也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一首反映田园生活的作品。因为辛弃疾的一生始终关心着大宋王朝的复兴,渴望山河能够统一;这首词所描写的虽然是田园生活之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理解,这也是作者对人民安居乐业的一种欣慰,是其另一种爱国之情的表现。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只要找准了突破点,即使是再复杂的文本也能进行有效的解读,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要瞄准一个动情点

正所谓“文以情动人”,在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发现许多优秀的作品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具有打动人心的特质,引发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2]。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瞄准一个动情点,做好与文本的对话就极为重要了。因为,在每篇课文中都会有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而有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场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欣赏和评价,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进行迁移应用。

如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背影》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所描写的感情真挚感人,父亲佝偻着背为“我”买橘子和捡橘子的场景,使读者们在一瞬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很容易就引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直击人心。由此可见,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找准情感共鸣点的重要性。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能够快速地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对于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要发现一个反常点

在生活中,当大家发现一些没有变化的事情,突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可能会觉得很有趣,这实际上就可以被称为反常现象。在文学创作领域,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其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以前文中提到的辛弃疾为例,在学生的印象中,他是豪迈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风格与婉约派作家可谓是截然不同;但是他在写作时,却也留下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婉约的词句,而且上文中提到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与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也是大相径庭。这种反常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就要学会抓住这些反常点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加深理解。

结 语

总之,文本解读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其出发点是不可知的;但是通过对文本的写作背景、情感态度、创作意图和风格变化等进行解构,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一些创作的蛛丝马迹,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等都有着较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猜你喜欢
首词辛弃疾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神回复
黑洞背景知识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宋高宗的眼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