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

2018-11-30 02:26蔡春勇
名师在线 2018年26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物教学方式

蔡春勇

(福建省莆田市第八中学,福建莆田 351144)

引 言

生物不是一门通俗易懂的学科,在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动用大量的概念性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难度极高。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与整个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重要修养,是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一种具体体现。它着重放大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式是否科学的问题,而并非仅仅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一种不仅仅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重要意义,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修养。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案也应该与时俱进,以更符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

(一)太过重视知识的传授效果,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边缘化

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大部分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重点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科的核心素质培养在整个课堂上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效果的传统模式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被大大削弱,不能达到理想化的生物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够了解也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阻碍学生对生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脱离

为了符合教育局部署的教学战略,许多高中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融入了许多新型的教学形式;但是在一味追求形式的创新之下却没有结合实际的生物学科知识,导致教学形式僵化,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2]。例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游戏的形式,但是许多的游戏内容与生物的知识并没有很大的直接关联,并且在游戏中,对正常授课和游戏的时间比例也缺乏严谨的分配,盲目地采用游戏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授课活动的完成度。

二、致力于提高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手段

(一)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师测评和学生自评模式进行丰富

虽然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之中,教师在授课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削弱;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之中,教师的实际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小视。一名教师教学方式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教学评价作为教师反馈意见的具体体现,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将具体不足的方面与教师给出的改进意见相结合,思考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3]。例如,在生物测试结束之后,教师在专心批改指出学生做错的题目之后,应该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在错题的旁边写下正确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方向,帮助他们对知识产生更好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测评和相互测评,例如,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生物学科错题库,记录自己的错题以及当时做错的原因,方便对自己的思维进步过程有直观的了解,逐渐形成生物的学科素养。

(二)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上合理使用新媒体教学技术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件趣味性相对较低的活动,尤其是生物学科的复杂程度更高,也就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到枯燥。因此,合理利用投影仪等新媒体教学设备能够使知识的展现更为生动,使课堂氛围重新焕发生气,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4]。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章中,教师通过提前对课本内容的研究发现,DNA分子的结构比较复杂,通过日常的讲解学生很难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为了使学生的认识更具象化,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通过PPT投影的形式进行展现,用旧的内容结合新的形式,给学生以新鲜感,以便更好地接受知识;同时,可以播放一些展现DNA分子结构演变的动画过程的视频或者纪录片辅助教学,在播放过程中可以对分子结构的组成成分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在生物学科的课后作业规划中培养动手能力,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

生物不仅是一门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学科,更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也能利用生物的理论知识来阐述一些日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规划正相当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行动指南,应当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中,教师给出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具体学习内容的范围,并让学生作为课后读本进行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和假设;接着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在讲解完实验室规则之后,在显微镜下对动植物细胞切片进行自行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可以相互之间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之处。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进行汇总与回答;再由教师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并让他们根据指导意见查找更多资料,对问题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实验和资料查找阅读的过程,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对生物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更好的认知,促使他们向前辈致敬,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核心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结 语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当符合新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生硬地给学生直接灌输相关的理念;而是应该研究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学方式向更好方面的转化,慢慢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逻辑思维、理性批判、科学钻研对个人而言的重大意义。将课堂互动与课后作业相结合,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是本文实践和研究的重点所在,旨在全面创新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为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活动打开一个新的思路,达到对高中学生生物学科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的效果,同时也希望对其他学科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生物教学方式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第12话 完美生物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对生物学科复习的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