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精当 设问精心
——由一段“不宜”的教学视频所想到的

2018-11-30 18:07江苏南京市金箔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交通规则车祸交通事故

江苏南京市金箔路小学 顾 敏

【案例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们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煞费苦心,其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视频进行课堂教学是很多教师都会选择的方法。但是,使用视频并不等于用好了视频,流于形式、热闹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类似现象发生,是所有思想品德学科教师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案例描述】

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教师正在以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珍爱生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就可能出现交通事故,就可能受伤”这样的说教式教学,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教学视频。

师:同学们,“车祸猛于虎”,每年我们国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交通事故受伤,甚至死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交通事故发生时的惨状。

镜头一:大马路上,汽车疾驰。突然一个人横穿马路,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飞。画面中,被撞飞的行人像一个破麻袋,在半空中翻了两个跟头,摔在了几米远的地上。

镜头二:十字路口,红灯已经亮起,一辆汽车突然加速闯红灯,瞬间,只见行人像炮弹一样飞了出去。

学生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随后发出一阵哄笑,甚至有几个调皮的小男生激动地与同学交头接耳:“看看,还翻跟头了,多好玩!”“看!看!像炮弹一样。嘭!嘭!”课堂上一时炸了锅。

面对濒临失控的课堂,教师赶紧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觉得怎样?”

生1:我看到那个行人被撞飞了,还在空中翻跟头,真可怕!

生2:我看到那个行人被直接撞飞了,真吓人!

……

举手发言的学生在说“吓人”“害怕”,听的同学却大都面带喜色,挤眉弄眼。

【案例反思】

细看上述案例,教师的教学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希望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把交通事故的危害性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达到震撼学生、警醒学生的目的。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教师的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学生并没有因为人被撞飞而震撼、警醒,相反,他们被人撞飞出去的方式所吸引。在学生眼里,那一幕幕并不是真实的生命的消逝,而是类似于美国大片里特技镜头一样的惊险刺激动作。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随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时,学生一边回答“很害怕!”“真吓人!”,一边嘻嘻哈哈、挤眉弄眼。学生的态度告诉笔者,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还学会了睁眼说瞎话,这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笔者认为以下原因:

1.视频内容选择不恰当,即教学目标与所选视频不匹配

细想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不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并由此产生“我”要遵守交通规则,“我”要珍爱自己生命的强烈愿望。那么,不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到底是什么?是身体会飞出去?当然不是!这个危害应当是车祸受伤时身体的病痛,应当是因车祸致残后命运的改变,还有因车祸致死后家人的无望,等等。对照这一理解,再来审视教师选择的视频,它真的合适吗?视频中有飞驰的汽车、有翻飞的身体,却恰恰没有呈现车祸发生后一系列灾难性结果。

2.教师问题设计不得法,即没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与己有关的问题最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而与己无关的内容则可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你看见了什么?觉得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其实是让学生作为旁观者置身事外,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它引发的情感往往是理性的“该怎么做”,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要怎么做”。

那么,到底该如何组织教学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小姑娘,下面老师会播放她的视频。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想:她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她会这样呢?

教师播放视频《篮球里的孩子》之后,组织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

生1:这个小朋友她没有腿,她只有半截身子,她坐在篮球里。

生2:这个小朋友是发生了车祸,受了重伤,腿断了才这样的。

师:同学们,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你们愿意吗?为什么呢?

生1:我不愿意,太疼了。我想想就害怕。

生2:我不愿意,如果没了腿,我就不能走路,不能跑步,不能出去玩了。

生3:我不愿意,这样太丑了。而且,这样就没法上学了,那长大了怎么办?

……

师:老师还想提醒一下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视频中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的表现了吗?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我看到了,她的爸爸妈妈哭得可厉害了。他们是在心疼自己的孩子呢!

生2:我也看到了,她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哭,他们是在担心自己的孩子。现在她的爸爸妈妈可以抚养,以后她的爸爸妈妈老了,她该怎么办呢?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接下来老师还要请大家想一想,这起车祸背后的人,比如说那个开车的人,还有他的家人在这件事情发生后会怎样呢?

生1:他们肯定很着急,因为他们要赔很多很多的钱。

生2:我也觉得他们会很着急,如果他们家的钱不够赔就可能会要卖房子的。那么卖了房他们住哪里呀!

生3:说不定,开车的人还会坐牢呢!

……

师:哎哟,同学们,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你们看到过或听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不能给我们说说?

生1:我们家的一个邻居就被车撞到过,腿断了,住了很长时间医院,花了好多钱。

生2:我以前有个同学上次就被一个电动车撞了,腿骨折了,每天都要爸爸妈妈背到学校来上学,上厕所也要我们扶着他去才行。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有没有发现,不遵守交通规则很容易发生车祸,如果自己是受害者,不仅自己要受苦,还会让爸爸妈妈担心、受累,肇事者也没有好日子过。可以说,不遵守交通规则真是害人害己,对不对?

“对!”学生们点着头,异口同声地回答。

两个案例相比较,视频内容虽然说的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但第二个案例的教师选择的视频既不是车祸发生时光怪陆离的瞬间,也不是随后接踵而来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的画面,而是一段介绍车祸之后小女孩坐在篮球里进行日常生活的片段。这是因为这位教师一定知道,这样的视频既不血腥也不暴力,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够把这起车祸给小女孩人生带来的巨大改变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它是这样的平实,又是这么的触目惊心,这才是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危害性后果最恰当的诠释。

从教师问题设计方面来说,第二个案例的教师不是让学生评价别人怎么样,而是把学生带入其中,引发学生的换位思考: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如果它发生了,我就没有腿了,我就不能跑了,不能玩了,甚至以后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了。学生们的回答发自肺腑,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引发的是最真实的忧患意识。

更可贵的是,教师将已有资源进行了深入发掘,即帮助学生感受车祸的危害时不仅仅停留在小女孩自身,还适当地进行了拓展。通过猜测小女孩父母的感受、肇事司机及其家人的感受等,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听到或者看到的与交通事故有关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总结领悟:不遵守交通规则害人害己,危害巨大!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传统的讲述讨论相比,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它最大效用的发挥不是听天由命的结果,而是需要教师在牢记教学目标的同时,慎重选择与目标匹配的内容,并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教学价值。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得偿所愿,梦想成真。♪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则车祸交通事故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交通规则
预防交通事故
车祸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车祸
交通规则要遵守
任何时候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愉快的购物
新的边缘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