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的英雄两代人

2018-11-30 03:18孟满喜
文史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盐场

孟满喜

介休这方热土,人杰地灵,代有人杰。

几千年的介休史册载记着无数为介休文明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志士仁人。也有许多人才彦俊,虽然于史无载,但他们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一直在当地百姓中传颂着,因此同样值得尊重和怀念。

本文介绍的,就是义安镇北盐场村的老党员曹维馨和他的儿子。

从小革命 经历感人

曹维馨,1925年农历5月12日,出生于介休北盐场村一个开明绅士世家。出生半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母亲拉扯着成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年仅12岁,就参加村里抗日儿童团。1939年,14岁的他参加铁北抗日游击队。不久,铁北游击队统一编入八路军115师四旅一营二连。

他按八路军的指令,留在村里做地下情报员,代号“铁兰”,秘密吸收了村里十余名青年参加抗日。

1940年后,曹维馨担任地下党交通员和抗日村长。他将隔山姐夫(同母异父之姐姐的丈夫)、张兰火车站站长米启富提供的情报交给我方武装部队,使得我方多次成功抢夺了日寇军事武器列车,有效地扩充了我军装备,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

1942年,他正式填表,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夏天,日本鬼子到村里抓捕他,母亲把他藏进倒扣的大水缸里。“编村”汉奸抓着母亲头发在院里转了三圈,逼迫交出儿子。母亲忍着剧痛机智应对,日寇无奈,只好抢了两只母鸡和一罐鸡蛋,悻然而去。

1943年春天,日军在北盐场修筑碉堡,全村笼罩在白色恐怖下。冬天,因叛徒出卖,他和本村岳春义、赵益芳被抓到敌特警组,遭严刑拷打。因拒不投降,汉奸数九寒天把他们全身剥光,仅剩裤衩,绑在庙里明柱上三天三夜,要将他们冻死。幸有本村日军翻译官宋继成的母亲,因受过曹家接济,硬逼儿子保释了他们,才保住性命。

同年夏天,他从汾河北岸回村给八路军转移文件,被汉奸告密,日本宪兵从张兰赶来抓他。情急之下,他跑到本村武功盖世的任立德家。任立德急中生智,一手掀起棺材盖子,一手将他提起来按进棺材,才又躲过一劫。

1944年后,他受命到平介县一区行政区公所任副财粮协助员,并继续任本村抗日村长,其间多次为我方搞到粮食和弹药,受到上级表扬。

1946年,进入解放战争年代。曹维馨受岳北行政专署公安局长赵力之命令到太原西北炼钢厂(太钢的前身),打入国民党46师,担任兵工厂地下党联络员。他在兵工厂发展地下党员数名,主要有46师敌工长宋树有等人。利用这些人的身份,他为我方搞到枪支弹药及手榴弹五六十箱,为壮大我军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此,平介县岳北行政区受到华北局领导通令表彰。

1947年10月,曹维馨不幸被阎锡山二战区抓捕到罗王庄“转生会”,受到乱棍酷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严刑折磨,但他誓死不屈。最后,敌人要把他押到穆家堡村准备杀害,半路上被我地下武装截道救出。

1948年7月,介休和平解放后,因曹维馨姐夫左治邦曾与阎锡山是同学,左就将秘密获得的《阎锡山会议纪录》一书送他。书中有全省参加阎锡山各种会议人员1150余人。当时,他任介休中学校长,就将此书提供给组织。根据书中名单,有关部门及时清理抓捕隐藏的敌方残留人员数名,为巩固介休的新生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后,曹维馨受命前往省委党校,学习3个月。回介休任介休党校首届教育主任,组织了首届培训班。

新中国成立后,曹維馨先后担任北盐场乡联合村长、北盐场乡副乡长,1952年调任北辛武副乡长兼大管区书记。其间,1953年至1956年连读4年,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1958年,曹维馨调任张兰公社副社长,兼张兰信用社主任。同年,他正式填表转为国家干部,定为行政25级。

1959年至1963年,他任北辛武公社副社长兼孟村湾大管区书记、北盐场村党支部书记等职。

他每到一处,每任一职,尽职尽责,工作出色,先后出席华北局优秀人民代表大会和山西省劳模大会。鉴于篇幅,恕不赘述。

但是,有一件重要而有趣的事,要着重介绍。

今天,介休与平遥交界还流传着一句民谚:“三个平遥家,斗不了一个盐场家。”是由曹维馨引起留下的。

那是1951年春夏之交,北盐场遭受大旱,全村几千亩庄稼将被干死。身为北盐场村党支部书记的曹维馨心急如焚,带领群众到平遥扒开汾河堤坝,引水浇灌全村土地。

后来,洪水漫出堤坝口,把平遥净化乡七个村秋地淹没,官司打到省高院。开庭时,平遥县派出三个村代表主诉。他据理力争说:当时一是为了救全村百姓的命,二是提前告了平遥各村,但他们不采取措施防范。省高院审理认为:曹维馨无主观恶意,平遥人也有失误,就判介休胜诉。

事后,平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谈及此事,与曹维馨熟悉的县委书记杨达说:“我就知道,你们告不倒曹维馨。真是三个平遥家,斗不了一个盐场家!”

不忘初心 奋斗终生

曹维馨正值年富力强,在领导岗位准备为家乡建设大干之际,突如其来的“文革”运动使得他被停发工资,回村成了农民。

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他又被诬告87条罪名,打成“走资派”。但是,老百姓却认为他是好人。一次下雨批斗他,周边十几个村数千名群众赶来,跪了一地齐声求告工作队:“放过曹维馨吧,他是好人呀!”那悲情场面,令天地动容!现在老人们回忆起来,依然热泪盈眶。

更有甚者,不久他又被以假党员、假干部等罪行,扣上反革命帽子,受到迫害,身体多处被致残,导致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接着,他被以莫须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1969年被刑满释放回村,但仍被管制。在村里,因为还被管制,他成天被强迫无偿地做着扫大街、掏大粪等脏活苦活,稍不留意,还会被人训斥甚至打骂。这种日子,曹维馨煎熬了长达十余年,直到1979年被平反,才恢复了正常生活。

虽然命运如此坎坷曲折,但他仍然不忘初心,努力为党为社会力所能及地工作。

平反后不久,他被聘为介休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他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顾年老体弱,认真阅卷,细看证据,说出主见,很受法官们和审判对象的欢迎。

1984年,他自筹资金10余万元,在村里成立了“介休市汾水晋剧团”,走遍介休周边县市及内蒙古一些旗盟,演出传统戏曲,传播中华美德。后来,他又将本团多年利润购买的戏服和道具,全部无偿捐给介休晋剧团,当时由介休晋剧团团长郑瑞生接受了捐赠。

在村里,他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积极参与本村各项工作,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

他还关心青少年成长,多次应邀到学校,给少年儿童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和革命传统。

2002年,近80岁的他,发现汾河边上本村宋代曹彬元帅墓,一直被洪水泥沙掩埋着。他一面带领人们开挖新河道,引导这段汾水改道而过,一面多次到有关部门请求保护古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座千年古墓终于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他被村党总支评为“优秀党员”,被人们称为是“村里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2015年,“八一”建军节98周年,介休电视台对他做国防教育专访。那时,他已90多岁高龄,身体虽然大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录制,兴奋地以生动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介休那段难忘的历史和火红的岁月,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因此,该节目连续滚动播放了半个月。

节目播出不久,曹维馨因病不治,走完了他传奇而曲折的一生,享寿92岁。

红色基因 代有传承

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会给所有人提供展示抱负和才华的机遇。虽然进入和平年代,但却让曹家又出了一位英雄,为老曹家争了光,着实又让曹维馨好好风光了一阵子。

这,就是曹维馨的七儿子曹恩锋。

小恩锋,是听着父亲讲述他们那一辈人战斗故事长大的。曹维馨常对儿女们讲:“咱们新中国的江山来的不容易呀!仅为父解放前革命这十几年,就亲眼见过不少战友年轻轻地牺牲了。你们长大了,一定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尽善,为家庭尽孝呀!”因此,老曹家八个儿子就有老大、老四、老七三个儿子参军保国,其他儿子是因受父亲问题的牵连,才遗憾未能参军。他笑着对人们说:“我老曹家,也是杨家将,杨家七郎八虎保大宋。咱们是七郎八儿保祖国!”

因此,小恩锋从小立志报效国家。1985年,16岁的小恩锋一听说征兵,就迫不及待地去报名,公社看他年纪小、身体瘦,就让他过两年再来。

但小恩锋决心已定,软磨硬缠,再三恳求,终于感动了带兵干部,终于让他如愿以偿,成为陆军38军113师特侦大队3连一名战士。

说起这支侦察大队,那可是威震抗美援朝的英雄部队,曾经奇袭武岭桥,穿插三元里,端掉敌人指挥部,为大部队取得战役胜利,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成为1966年电影《奇袭》和1972年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原型。

在这支英雄部队,曹恩锋这块身带红色基因的好坯子,经过磨砺,迅速成钢。

1986年8月,他随部队奉命从河北保定开赴老山前线。

1987年3月27日,他们连执行敌后侦察任务,进入越南40多华里的老山主峰左侧与者阴山之间穿插潜伏。他们爬在灌木草丛中一动不动,饿了啃几块压缩饼干,渴了等清晨用竹杆接树叶露水舔几口。解大便得憋到半夜,解小便就在身下挖个坑,至于蚊虫叮咬更得强忍不动。

就这样,他们一连潜伏五六天,终于没费一枪一弹,生俘了越南苗王县八营二连二等兵武黄南,为我军反击提供了许多有利情报,被称为“无声的战斗”。

后来,他多次参加侦察和战斗,因作战勇敢,侦察有功,1987年8月13日火线入党,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1988年1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滇侦察作战庆功大会”。会上,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总政主任杨白冰讲话并接见,给所在侦察大队838人,每人颁发解放军三总部纪念章。

1988年2月,曹恩锋载誉归来,受到介休县委、县政府的热烈欢迎和接待,先后在介休宾馆礼堂和介休三中等处,作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报告多场,介休广播电视台对他专访报道,并被聘为特邀通讯员。

看到儿子的出色表现,60多岁的曹维馨高兴地合不拢嘴,直夸:“好小子,你总算没给老子丢脸!”周边邻村也都闻讯相传:“北盐场曹维馨家,又出英雄啦!”本村街坊邻居都来祝贺,称赞曹恩锋是“将门出虎子!”

继承传统 做个好人

1989年2月,曹恩锋光荣退伍,因他是老山前线参战立功人员,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特殊照顾,先是给他特批了安家建房的用地,后又安排他为市场执法队事业编制职工。

对于现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曹恩锋十分知足,他说:“政府和单位对我很照顾,我已经十分感激。再说了,比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更是非常幸运和满足了!”

接着,他神色凝重地说,当年全大队牺牲6人,他们连牺牲3人。记得最清楚的有三位:

一位是侦察大队司令部副营级侦察参谋傅平山,生前4次荣立三等功,被师里评为模范干部。他先后六次带侦察小分队执行侦察和战斗任务。在一次战斗中遭敌包围,为了掩护战友撤离,只身陷入敌阵,与敌周旋六天五夜,其间毙伤敌人各一名,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0岁,被成都军区追记一等功。

第二名是本大队工兵班长刘庄,多次冒险,排除各种地雷20余颗,开辟通道10000余米。1986年12月9日,排雷开路时不幸触雷,身受重伤,双腿高位截肢,但乐观向上,与伤痛顽强斗争,被誉为“钢铁战士”,荣立一等功。

还有辽宁阜新籍、本连工兵班战友寇占友,1986年12月11日开辟通路时踩雷牺牲,年仅21岁,被追认二等功。

回到地方后,曹恩锋发扬部队传统,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工作之余,他还经常乐善好施,助人为乐,2015年10月,被所在社区推荐为介休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候选人。

談到今后的想法,他认真而庄重地说:“咱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没有别的想法,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做事,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为他人多做善事。总之,我这一生,都要牢记父亲的教诲,更要无愧于部队的培养!”

猜你喜欢
盐场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囊谦传统盐文化的传承与变革
为了生命之“盐”:佛罗里达盐场袭击战(下)
盐场的春天
盐场场长的“土地经”
是盘活企业资产,还是别有所图
盐场场长的“金银”之道
漫谈我国的盐场
孙冕的预见
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