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半书房”里的书时光

2018-11-30 09:30罗鹤军
师道 2018年11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老师

罗鹤军

生命的相遇是一个偶然,能够跟随导师何伟俊来到苏州半书房参加“消夏越读会”纯属机缘凑巧。带着看一看的心态走进半书房,走进消夏越读会,走进书友,走进书籍,也走进自己。“会书、会友、会自己”(邱国华语),半书房,书时光,给自己一个机会,给阅读一个时空,也给了未来一种可能性。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度过了一段美妙的书时光,感受到了一束思想的光亮。我们读的不仅是书,更是世界,还有我们自己。

一个视角

人们对待问题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的观照视角和思维模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跳出教育的圈子,才能看清教育的事情。人类为什么要阅读?阅读就是跳出现有生活的藩篱,想象与追求美好的生活。阅读——“山洞囚徒”的自我救赎之旅。在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真正进入世界,才能进入真实的世界。阅读、越读,就是开阔我们的日渐窄化的视角,打开我们的思维方式,重新遇到更好的自己。

一丘校长在启幕仪式上向书友们推荐《重塑组织——进化型组织的创建之路》一书。重构阅读,重塑组织,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青色组织”是书中核心概念,是被视为有生命并具有自己方向感的组织,它鼓励组织成员去聆听和理解组织想成为什么,以及想要服务于怎样的使命,而不是企图预测和控制未来。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探寻个人使命与组织使命的共鸣点,用灵魂去工作。人类的智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完成组织的青色型的进化。

半书房——“向青组织”——持续进化的生命体。为进化负责,为价值负责,为生命负责。组织形态转变的这个过程中,人们将留出空间去倾听他人的智慧以及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们以这样的视角生活,并联结到深沉使命感的人能够无所畏惧地追求自己的天命。随着小我得到调服,人们不再害怕失败,反而会敢于尝试,更加具有创造力。具有向青意识的组织会朝着自身的真实本质不断地成长,其工作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这些就是半书房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力量甚至会让那些不具备相同视角的人感到惊讶。

由“向青组织”联想到“向青读者”,这是不是一种视角的自我转换?在新的思维模式下,我们以自己也不是特别明白的方式生存。拥抱不确定的生活,依靠的不单是勇气和信心,我们依靠的更是“生命的源泉”,即自我生长的力量。“生命源泉”的获得离不开持续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某种意义上,阅读、学习就是一种重塑与更新。每一本书都是一条道路,每一条道路都通向自己(半书房核心理念)。读书就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提醒自己,发现自己,建构自己,创造自己。

向青读者,向着明亮那方。安静地阅读,默默地努力。永远做一名学生,绝不是自谦之辞,而应成为自我的自觉行动。连岳说:“你不赶紧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迟早会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在人生的大海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领航员。如冷玉斌所言:在生活中,在学校里,尽力绽放自己的生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必定能感受到我们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反而会因为我们的欢喜而欢喜,因为我们的美丽而美丽……

一段时光

“读书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

8月1日,花山隐居一整天,在书中与孔子相遇,与自己对话,与书友交流。沉浸式、体验式、讨论式的阅读,将自己带入到书卷所营造的时空,忘记自己,忘记烦忧,忘记时间。屋内书香四溢,窗外花鸟相伴,书时光轻轻地流逝,写进记忆里的是那一日美好的氛围与平和的心境。

上午,止语静读。把手机调至静音,把时间和自己交给阅读。“《论语》越读会”推荐的书籍是鲍鹏山的《论语导读》、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日本学者白川静的《孔子传》,以及伴读嘉宾何伟俊老师的著作《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首先阅读林语堂《孔子的智慧》——

选择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选择,最为重要。善者可师,可以汲取优秀的营养;不善者,亦可师,可以换一个角度去反思自己,对照自己,警醒自己。

阅读何尝不需要选择。从选择一本书到选择一个篇章,到选择一个片段,乃至选择一个关键词句。把“读过的”变成“读到的”(何伟俊语)当然离不开选择。选择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智慧。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突然发现我在读小学二年级时就在做“选择”的事情了,只是后来迷失了自己,所幸现在又经由《论语》阅读捡拾了曾经的智慧。小学二年级,我在南京晓庄师范附小读书,放学回家,时间还早,作业很快写完。没有玩伴、没有电视,做什么呢?总要有事情做呀!我就把从苏北老家带来的一年级语文书拿出来看。看到觉得好玩的、有趣的文章就在课文题目旁边打一个五角星,过几日还要再看的。我清晰地记得,我曾经圈画了《猴子捞月亮》《日月潭》《人桥》等篇目,现在回头想想,这就是读书选择的智慧,我们现在手头的阅读不也是秉承了这一基本的阅读策略吗?书籍如海洋一样浩瀚,而我只取一瓢饮。

选择阅读第五章《孔子的格言》,林语堂从“夫子自述·旁人描写”“孔子的感情与艺术生活”“谈话的风格”“急智与智慧”“人道精神与仁”“以人度人”等十个主题归类整理了《论语》格言。把同一个主题的格言放在一起比较阅读,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对比阅读,可以发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程伊川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做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发问,如此,必得到实在的益处。”把自己放到书中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去阅读、去思索,就可以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孔子的格言》第十主題是“论教育、礼与诗”。整合起来思考,我发现了孔子的学习智慧与为师之道。

学习智慧的语录涵盖了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学习目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习做人,仁者爱人,是基本的学习目标与导向)

学习内容: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与礼是基本的学习内容,当然也包括其他的,诸如书、易、射、御等)

学习活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需要实践操练、交友讨论、自我修为)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学习需要与伙伴对话、讨论、交流;读了,再说。读是一种学习,说,也是一种学习。想清楚,才能说明白。心中不潦草,表述才顺畅,心灵才通透。“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实践。)

学习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于为师之道,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出了作为一名老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都是教师自己的学习进修。温故,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视角,有了新的思维方式,就可以做老师了。老师学了,再教;学生读了,再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师先学、善学、乐学,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为教师自己学而不厌,有心得、有思考、有发现,所以可以诲人不倦,乐于走进教室,走近学生。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学而不厌,所以能够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不断学习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最好的良药。想起何老师的勉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登高望远,美景自呈”,由于不懈努力,而今自己的阅读力与思维视角都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是书籍提升了自己。学而不厌,站在新的高度,发现新的角度,挖掘新的深度,当然可以诲人不倦,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指导、引领与点拨。这样做老师,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和上一句对比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教师学习除了“记问之学”,还需要“默而志之”,需要自己自主建构、独立思考,经历具体的阅读过程,理清文章的思路与重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这样走近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把握文章的意象和意脉。

下午时光,花山隐居,越读交流。读了,再说。《论语》越读会在伴读嘉宾何伟俊老师的指导下对话、交流与分享。来自昆山的唐理老师和女儿孙南竹最好学,也最有趣。南竹小朋友在妈妈的引导下,每天读《论语》两章,熟读成诵,已经读完第八篇了,和她交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围绕《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學文”这句话,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说的是一个人行事做人的准则。到底什么意思,和小朋友的生活什么联系呢?

与南竹小朋友做了一个小小的分享: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起,高尔基的儿子来到海岛上看望父亲,顾不上休息,种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花草。小人儿知道爱自己的父亲了,高尔基很高兴,为儿子的“入则孝,出则弟”而高兴;但是还不够,高尔基写信给儿子,希望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那就是“泛爱众,而亲仁”,从爱父母,到爱人们,爱社会,爱生活,爱学习,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我认为孔子是老师的老师,《论语》是语文中的语文。

何老师接过我的话题补充: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注意孔子说话的对象和视角,还要关注他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境下说这句话的。最重要的整体把握、理解这句话,还要把孔子其他类似主题的语录联系起来阅读思考,前后关联,与自己的生活与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这样阅读,自己的收获就大了。不仅仅是理解了语言书面的意思,还读到了文本内部的深层含义,读到了孔子丰富的、细腻的、生动的内心世界。

孔子是一位发光的老师,也是一位让学生发光的老师(何伟俊语)。导师何老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也是一位发光的老师,一位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生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发光的老师。小南竹拍着手说:“妈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何老师是语文老师的语文老师呢?”

一束光亮

8月2日,呼吸森林咖啡馆,伴读嘉宾助读。山林之中,百鸟争鸣,清风拂面,树木葱茏。走进呼吸森林咖啡馆的草房子,抚摸着屋内斑驳的立柱,踏着脚下的松软泥土,呼吸着山野的自然之风,这个场景,从前某一刻似乎经历过,又抑或是在梦境之中。

我与何老师及书友分享:《论语》1.15中提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实说的也是一个人修身进阶,学习进取的过程,如同琢玉,先切料,再雕琢,再磨光,一步一步地趋于晶莹剔透的造化之境。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发现自我的历程。苟日新,日日新,每一日都是礼物,每一日都是新起点,每一日都是自我的创生。

“你的发现很独特。”他说,“我们读经典还要联系语境,从语言文字出发。这段话中子贡与老师讨论有几层意蕴:首先是玉石的切磋与琢磨是一个完善臻美的过程,这是本意;其次我们要注意师生之间对话的视角与格局,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是一个进阶发现的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玉石形象,有君子的外在形象之美与内在品格之善;再次,整体上联结思考,可以发现子贡的学习思维方式,他与老师的对话有内容,有深度,思想彼此照亮,产生了新的语言光亮。‘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老师对子贡的评价与鼓励。”

北大教授陈平原读书建议: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联系何老师的伴读,渐渐领悟了阅读《论语》的方法与路径。

呼吸森林,森林呼吸,时光流淌,静谧美好。

与南竹小朋友讨论童书《秘密学校》。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画好词好句,还是写读书笔记?跟南竹妈妈交流,亲子共读首先应该是家长自己的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要先于孩子经历具体的阅读过程,自己有心得、有感受、有触动,对这本书有整体的了解与把握,然后推荐给小朋友,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的阅读也不是从画出好词好句开始,单个的词语离开语境是没有意义的。孩子要做的是读整个篇章,围绕标题思考问题,比如“坏消息”指的是什么?“听到坏消息”,艾达是怎么想的?孩子在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伙伴对话、交流:为什么是“秘密学校”?这本书你最打动你的是哪里?艾达作为一名“秘密老师”,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你有什么感想?不动笔墨不读书,孩子动笔圈画也应该是在初读全书、整体把握的情况下进行。找到自己最感动的篇章,找到这一篇章里面最有感触的段落,找到这一段落里的关键词句。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去阅读,去思索,前后关联,读懂文本,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字背后那个“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的秘密老师艾达的成功秘密。

再来说说《秘密学校》。呼吸森林咖啡馆,遇到南竹,遇到《秘密学校》,遇到艾达老师。艾达以教己之心教人,也是一位会发光的“老师”(其实她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是一名学生)。艾达的故事在我们心田洒下一束光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秘密学校的秘密就是自我教育。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老师,自觉地、持久地付出自己的努力,活出别样的自己。

2018年注定是一个收获多多的年份。年初随泰州市小学教育课程建设考察团赴加拿大游学,飞了13个小时、一万三千多公里。在加拿大多伦多生活、学习了15天。走了那么远,住了那么久,看了那么多,视听感官受到那么大的冲击,在我的另一篇小文里已经做了详尽地阐述(《加拿大多伦多教育行旅与观照》,《教育视界》);七月流火,就去了趟苏州半书房,区区两百公里,6个半天的读书,却仿佛走了很远很远,比加拿大还远,比看到尼亚加纳瀑布还要震撼,还要刻骨铭心。活动是短暂的,阅读是持久的,改变是深远的。没有谁能够在一个早晨取得成功。哈维尔说过: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半书房的阅读,于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个值得付出努力与坚持的事情。短暂的书时光,漫长的书记忆。戊戌年仲夏,“半书房”里的阅读种子已经在心田默默地种下,细心地呵护,努力地生长,仿佛已经看到了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的那一天。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老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六·一放假么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