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突围,一群人的成长

2018-11-30 09:30杨雪梅
师道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字文章老师

杨雪梅

一直以为,被命运之神丢到了特殊教育的荒原,就注定了我要在浑噩与无奈中走完这一生。可慢慢地,才发现,只要不放弃希望,希望亦不会把我抛弃。

心有不甘的挣扎

教师成长,是一个与心动、与行动息息相关的话题,可于我而言,这条成长之路却那么坎坷而漫长:16年,我竟然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才在挣扎中寻觅到一个方向,然后以近乎爆发的方式实现着自我的成长。这个方向,始于无助,却缘于文字。

1999年,18岁的我被分配到了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拥有了一方特别的讲台。这个消息,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在我的生活圈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听说那所学校的学生连话都不会说,咱是正常人,怎么能去那里工作呢?”父母忧心忡忡;“邻村有个吃喝拉撒都成问题的‘小傻子就在那儿上学,你哪里是要做老师嘛,明明就是去做一名保姆。”邻居议论纷纷;“至少学校还是在市区,可以想办法慢慢往外调动呀!”曾经的班主任这样宽慰我……

其实这些还不算什么。工作几年后,当与同为中师毕业,却已经在各自的教育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同学相遇时,当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地谈论着自己教学成绩的突出、赛课中表现的精彩、各种荣誉加身的荣耀时,我才发现,同处教育田野,别人的土地是那么肥沃丰饶,而我的地头却干涸而又贫瘠。

其实荒芜也不是我失落的全部。当发现自己近十年的教育轮回带出的学生,可能连十个数都数不全、连名字都不会写的时候,当发现自己的教育圈子与别人格格不入、甚至与外界沟通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候,那种失望才真的难以言喻。甚至于,还会有不可思议的家长闯进教室,对着我大嚷道:“杨老师,我对我儿子没什么大的要求,你一个小中专也不可能培养出什么大学生,他将来能像你一样当个小老师就行了……”而他的儿子,有着严重的智力障碍。他的话让我目瞪口呆了好久,那时,我才深深感觉到——自己真是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我意识到:如果一直闷在这样的圈子里,终有一天,我会把自己熬成一个外表完好内里却空虚的废人,我需要成长!可是环顾四周,我又是迷茫的:教学上,每天机械的重复,连与普校老师同场切磋的机会都没有;班级管理上,鸡毛蒜皮的琐屑中,又毫无智慧与经验可言;渴求引领,可周围的人似乎更乐于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中安然度日……时间以年为单位飞速流转,可人,除了皱纹的添加、白发的浮现,回头望去,竟连一丝波澜都不曾泛起。我以为,自己会永远在不甘中挣扎,寂如死灰。

阅读写作生发的奇迹

幸运的是,在即将彻底沉沦的日子里,两段文字照亮了我的人生。第一段来自邮箱,一位编辑说:“杨老师,很抱歉我们杂志不能采用诗歌体裁的文章,但细细读来,发现您文笔优美,情感细腻,欢迎您向教育叙事栏目投稿!”阴冷的冬日里,那封陌生的回信瞬间将我的心灵焐暖了,原来,我也并非一无是处。另一些文字来自于一位老师的博客,他说“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写作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他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收获和成长就会在缓慢的积淀中越来越高”;他还说“在追求成长的道路上,你可以眼望别人,但在内心里,你只需要照亮你自己”……这样的文字是一种力量,我沉寂太久的心一下子就活了起來。我开始读写,想试试坚持下去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2016年3月,从未读过一本教育专著的我开始了艰涩的捧读生活。阿德勒的心理学力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便是我读的第一本书。老实说,书中那些枯燥的近乎干涩的文字曾令我恹恹欲睡,那些陌生的前所未见的心理学名词更是令我望而生畏。

不想让自己还没起跑便停滞在了线前,于是,我决定逼自己一把:碰见不懂的专有名词,及时上网查询,不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任何一个“死结”;读到难以理解的章节,我会静下心来一次次从头翻阅,帮助自己走出当下的逼仄;遇到予我启迪的文字,我会反复品味,并及时加以誊抄整理,为自己的阅读留痕……

一个月,一本书,被我反反复复啃了三四遍。轻轻合上书卷,才发现书中的理念已于不知不觉中幻化成了头脑储存的一部分。原来,“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追求完美,就是因为我们本身不优越,不完美,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引领着孩子们在‘自卑而超越中成长”;原来,“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童心是最好的教育,呵护童真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说不清这些句子是源自书中还是源自于我读书后的感悟,但我却庆幸自己没有在最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因为,再次面对孩子们的成长时,我已经懂得了要多去看看成长背后的另一面。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从没发表过任何文章的我开始拿起了手中的笔,记下了自己与那群特殊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刚开始写作的日子,确实是有些艰难的。不知写什么,我就把工作中的鸡毛蒜皮用文字梳理;不知怎么写,我就告诉自己遵从内心随性去写;不知道写得怎么样,我就挑剔一点,把它当成别人的文字反复品读;不知道如何提炼升华,我就试着让自己在努力追问中形成一些思考和观点……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有一段话,我那时常常读给自己听,他说:“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我的写作,也不再是为了评比、荣誉,我只想让自己活得充实一些,不那么颓废;我只希望自己向前行走,不问收获。

在我义无返顾地拿起书和笔的那一刻,不曾预料到我将会捧起一个奇迹。2016年底,当我站在时光的节点上盘点即将过去的那一年时,我被自己吓到了:十个月,我在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近70篇。0的突破,是在过去16年的教育生活中,我从不敢想象的;可从0到70,却是我在不问收获的写作之路上用10个月的坚持轻松完成的。

原来,只要勇敢地把脚迈出去,坚持走下去,收获肯定会到来;原来,只要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一路向前,只要耐得住寂寞冷清,顶得住非议和压力,就可以突破重围实现成长。至今,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发表的文章已经有二百多篇,杂志封面人物、特约记者、专栏策划、专题讲座等等,许多我做梦都不曾想过的机会也纷至沓来,自己的个人专著也即将出版。在努力向前行走的路上,我不仅找回了迷失的自己,还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自己。那个自己,在用笔诠释着坚定与坚持的力量,也用笔刻画出别样的美丽。

很多人惊叹于短时间内我的这些成绩。其实,对于我来说,收获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这些发表的文章。在不曾停息的读写坚持中,我学会更系统、更成熟、更理性地思考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带着这份思考,在面对教育环境的纷繁芜杂时,我的内心会多一份敏锐的洞悉和纵深的反思;在面对寻常的教育现象时,我会小心地透过外表的浮浅找寻到内里的深邃;在面对孩子的顽劣调皮时,我开始多了些换位的体察和柔性的理解;在面对生活的琐碎零散时,我会捕捉到教育的契机、找寻到育人的微妙之道……

阅读和写作,让我那片贫瘠而荒芜的特教土地上,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花。

一个团队的快速成长

2017年9月份,一场关于教师“专业阅读与写作”的主题讲座,让我突然在荣成这个小城的教育圈内声名鹊起。在大家看来,这个来自特殊教育的老师用一支笔支撑自己,跳出了闭塞狭促的小圈子,创造了一个成长的奇迹。一时之间,跟随者众。他们说:“杨老师,之前一直以为得到领导的认可、磨出几节能参赛获奖的课或受到表彰奖励就是成长了,现在才明白,没有深度反思的成长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我一直都知道教育写作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且必要,但是没有氛围、没有方向、缺少指导,我变成了行动上的矮子,您可不可以带着我走?”……原来,成长与挣扎之心很多人都有,原来,大家缺少的是引领与方向。如果我能以自身微弱的光芒,照亮更多老师的成长之路,再以老师们自身的成长成就孩子们的成长,那么这努力也会更有价值吧。

2018年元旦那天,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轻松与惬意中,我却分外忙碌。“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成立仪式暨第一期线下活动在市第一实验幼儿园里举行了。那期活动主题我定为“向心而行”,老师们带来的是自己渴求成长的心情故事。那些故事里,有遇见后寻得方向的清朗,有坚持下犁笔开花的喜悦,有行走中心有所向的充实,有行为中柔性改变的收获……当一段段成长心语有了触动心灵、予人力量的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循着这束光走进了我的团队。

随后的日子里,帶着关于“成长”的美好愿景,我带着我的团队坚持每个月共读一本教育书籍,并结合阅读内容进行聚焦式探讨;每周至少写一篇教育文章,我会逐一阅读,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教育中的困惑和疑虑,大家也会随时交流研讨,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工作智慧。同时,阅读方法、读书感悟、写作技巧、故事提炼、案例研讨、成长规划等不同的研讨主题也都被列入了我们团队的线下活动计划中。一次次品读和研讨中,慢慢地,大家养成了认真阅读、提出质疑、互相争辩的习惯;在观点的对立与碰撞中,大家也学会了深挖问题,主动思考。

6月底,我们获悉了这样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年,荣成市近六千名老师发表的教育文章数量为179篇,但2018年前6个月,“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四十余人发表的文章数量已达到130多篇。于是,很多人羡慕地说:“发表这么多文章,你们赚大了!”我和团队老师们相视一笑,没有过多言语。其实,在内心里,我们都明白,自己最大的赚头绝不是在这些发表的文章数量上,而是在所有人都习惯于原地踏步时,我们早已于成长的路上一往无前。

更重要的是前行途中,面对教育,我们开始有了挺立其中的底气,那种底气来自于扎根文字的深度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开始有了陪伴成长的力气,那种力气源于不断丰厚的底蕴;面对自己,我们开始有了敢于打破的勇气,那份勇气是来自于蓄力之后强劲的拔节。其实,我和我的伙伴们,所有的蜕变与重生,都只是因为阅读和写作!

身处特教,我曾经无数次抱怨成长之难,后来才发现,真正的成长不是用光环与荣誉来粉饰自己,而是通过思考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以去改变什么。一个人突围,一群人成长,如果我仅仅是一点星星之火,那么我相信,未来,我的团队将会以燎原之势点燃更多生命的成长热情,并在教育之路上留下最炙热的温度。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文字文章老师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种出来的“逍遥居”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