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2018-12-01 01:41周睿文
职业·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周睿文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深刻影响了劳动呼就业市场的格局。就业市场的变化,使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分析提出,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应紧跟时代潮流,根据社会新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關键词:人工智能 设计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各方面技术都突飞猛进,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社会对数字化和信息的依赖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新时代背景下,设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将各类型的艺术作品转化为数据文件,以更方便快捷的形式进行传播。虚拟现实技术可制造仿真的三维立体环境,使设计形式变得多样。这就使得设计形式逐渐走向虚拟化。我们并不真的需要建造出一栋房子,才能让人获得居住的体验。成熟的多媒体技术,更加真实地模拟现实,彻底实现了设计展现和沟通过程的无纸化。同时,现代社会足够的信息共享,使个人化设计得到不断的重视。

这些都可以归因于发展得超出想象的计算机技术,仿佛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无限制。“阿尔法围棋”4:1战胜人类职业围棋高手的背后,就是发展得“恐怖”的人工智能。世人惊讶于人工智能的无所不能,也隐约担忧着未来人类的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领域,它企图了解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从而生产出与人类智能类似的一套系统,以便代替人类完成相应的工作。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和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像一把双刃剑,任何人都无法准确预言它所带来的未来会是何种面貌。现代社会的一切都仿佛无法预料,但是只单纯地了解一门知识、一生只做一份工作的可能性甚微。

近年来,在劳动力市场出再高的薪资都难请到高素质的员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启了“机器换人”工程,推动着工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这也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化。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就业市场变化

1.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总量骤减

首先,机器换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在自动化的影响下,以更智能化的特性颠覆了对技术最基本的假设,机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机器不只是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这也是此次机器换人与以往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人的本质区别。

其次,机器换人是对劳动力的替代而非释放。机器“抢”走了某些行业中原本由人力承担的工作,是对劳动力直接简单高效的替代,且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这种替代的范围和程度势必扩大。

2.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就业结构矛盾激化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市场深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体力输出向高附加值的技术用工转变的显著特征。对个人而言,劳动者低技能和高综合素质的矛盾明显。机器换人所带来的实际效应是增加了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全球机器人装置增长最快的市场是中国。中国作为最具潜能的市场,一方面低技能的工作不断被自动化,另一方面涌现出大量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企业招人难与劳动者就业难的困境难以迅速发生根本转变,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压力将会持续变大。

总体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数量减少、质量要求提高的特点。设计人才市场不仅具有这些特征,而且呈现出特有的变化。优秀的设计需要设计者拥有专业的技能、丰富的涵养、独特的艺术品位以及全面统筹规划的能力。以往培养的设计人才借助互联网资讯直接简单地照搬他人,做到“天下文章一大抄”,导致国内设计市场混乱、质量低下,相关的知识产权也得不到保护。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今天,这样简单机械、无法体现设计师创新的“设计”终会被取代。而在未来,将对设计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专业结构设计未能较好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需求

专业设置是设计人才培养的前提。从专业种类来看,笔者学校设计专业并没有像国外那样全面。例如在美国的艺术设计高校中,设计专业几乎包括了设计教育的全部科目,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等。在研究深度上我们也做得不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多是讲授技能方便学生将来就业,缺乏对设计师综合素养的培养。

2.未注重对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代工作内容深刻变化。一方面,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工作范围应岗位的消失或合并而上延下伸。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类的职位本就特殊,除了人人都能学会的专业实用技能以外,还有不一定学得会的设计艺术涵养。

上个世纪的包豪斯就声称“艺术是教不会的”,教会的只能是工艺和技能。这也说明了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不易。现代工作性质的深刻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需求逐步提升,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

3.设计专业培训功能未能较好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20世纪的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短短十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设计院校和相关专业已增长到700多所。迄今为止,仍然有许多高校奔波在开办设计专业的路途中。数量上不顾后果的扩张,造成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缺口加大,相应的后果便是教育目标模糊、教育管理混乱、教育内容滞后;在无法达到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下,一切都显得是恶性循环。

课程安排上,未能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建立良好联系。基础课普遍存在轻视构成、创意和个性等现象。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学生不能把技能上升到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程度。导致学生在接触到实践中的设计案例时,离开了具体形象而无从下手,或者只会简单直接的重复再现,缺少创意和个性的表达。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简单培养技能的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应采取的措施

1.国家层面: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和完善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2017年两会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发展人工智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据2016年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现在中国社会上的77%的工作在未来十几年之内极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代替。因此,在这巨大冲击之前,国家需做好应对,在广泛调查各类企业人工智能研发的基础上,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蓝图。只有国家确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各类教育才能据此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等;协调各类各级教育在此发展背景下的定位与职能。

2.协同发展:借助地方优势,发挥院校特色

大部分的普通高校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在未来,设计专业教育更应紧贴地方发展需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融入产业升级。各院校都应紧抓办学特色,发挥人文优势打造地方特色专业。

3.主动变革:培养满足未来需求的人才

随着“互联网+教育”形式的便利与普及,受教育者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艺术设计教育毫无意外也在其中。除了应该以学生需求为参考标准,还更应紧密结合就业需求,从课程目标出发,围绕社会需求,不断优化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

设计是需要综合发展的专业,应将各学科知识多方构架。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观察能力和专业角度理解事物的素养,进而实现创意启发的训练。在设计思维的培养进程中,通识实用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同样重要。能力一旦具备,便利于解决问题。如艺术审美、创意思考、合作规划、查阅分析资料等关键能力有助于形成和进一步深化设计专业的就业优势,有利于保持设计者职业生涯的活力。通过设计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图眼前利益。设计专业教育应与设计一同,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并积极走出一条综合发展的道路。

重视调研实践。艺术设计课程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而且应注重实践能力。课程中增加实践机会,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深化所学,获得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方面课堂的学习。可让学生实地参观设计公司,亲身体验艺术工作流程,虽然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深远的。

另外,多样化的讲座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而且可以为学生与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交流沟通的桥梁。在课外,不同的艺术设计竞赛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艺术设计方式与技能。因此,学校可与社会组织合作,积极开展艺术竞赛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优秀的设计者才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也只有优秀人才源源不断涌现,设计教育才能蓬勃发展。

四、小结

事物是双面的,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样也会存在许多问题。然而,机器终归是机器,它永远无法体验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如此,人类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机遇,牢牢把握人的综合素质和教育的本质,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和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