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三角形理论的研究

2018-12-01 01:41苗小利李莲英
职业·下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差异化教学效果

苗小利 李莲英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国内外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巧。笔者从国外科学家对类人猿和人类幼儿的对比试验中得到启发,认为在教学中要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学三角形,利用这个三角形可以解决教学效果差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三角形 教学效果 差异化 理论研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国内外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巧,如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等。

一、教学三角形理论的提出

著名的教育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教育的原理和教学原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促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在解释教育效果的差异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希望能从前辈们的理论方法中找到答案。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观看某期动物世界节目,内容是国外科学家对类人猿和人类幼儿的对比试验,从试验中得到启发,在教学中要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学三角形。

二、教学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不管是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还是在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总是两种主要的活动方式。“教”需要讲授者,即所谓的师傅和老师;“学”需要学习者,即所谓的徒弟和学生。教与学之间传统意义上是一种直线关系,但教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教与学的内容。这个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方法或者其他,这个内容笔者用信息一词代替。也就是说,教与学的对象是信息传递、接收的反馈。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例,老师作为教育者,在平面上用一个点代替,学生作为学习者,作为一点,而信息作为单独一点。打破常规的直线关系,用直线连接三点,从而建立一种三角形关系。

由老师、学生、信息三点在平面上构成的这个三角形,被称为教学三角形模型。

三、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组成要素

从教学三角形模型中可以看出,要组成一个稳定的教学三角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老师、学生、信息。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教学三角形不仅存在于狭义的教学活动中,同时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是组成三角形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三角形关系依然存在。比如在主持现场有主持三角形,要素有主持人、观众、主持内容;会议现场有会议三角形,要素有会议主持者、与会者和与会内容;再比如营销现场,有营销三角形,要素有推销员、产品和顾客组成。因此,研究教育三角形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四、课堂教学中教学三角形的构建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三角形能否有效建立,以及三角形的存续时间长短、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三角形的形成以及它的时效性、强度、稳定性又与老师、学生、信息三个要素相关。在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中,老师因素、学生因素、信息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时,老师因素是三角形建立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条件下,學生因素、信息因素也可能成为三角形构建的关键因素。

1.教师因素对教学三角形的影响

无论古今,无论各行各业,徒弟找师傅或者是学生找老师,都希望拜在名师门下学艺。究其原因,是国人对“名师出高徒”这句至理名言的信奉。就拿当下国人的择校热来说,有些人无所不用其极,动用一切办法进入名校,其目的无非就是希望在名校中碰到名师,使自己更容易成功。作为人来讲,人的一生若能碰到一位真正的名师,确实是人生之幸事。这一切都说明,在徒弟、学生是否成才过程中,老师因素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我们用教学三角理论来分析名师效应,不难发现,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自有名师独到之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即一对多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名师更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比如个人魅力,渊博的学识,对信息的有效加工,对学生个体的心智特点,兴趣爱好的充分了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在教学中能够迅速有效地与众多学生建立教学三角形,且能够使三角形不断得到强化,最终达到一个满意的教学效果。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三角形在教学中建立的多少,存续的时间长短,以及它的强度和稳定性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不是名师的老师,更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苦练内功,在教学中学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构建尽可能多的教学三角形,并使之持续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因素对教学三角形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脱离了学生而谈教学则毫无意义。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同门不同艺”等现象,都突出了学生因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三角形中,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由于学生的个体化,群体化差异比较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其心智水平和自我认知能力的不同,对于教学三角形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因其心理、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相对都比较低,故对教学三角形的主动形成有限,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讲,其心理、智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都达到较高的层次。如果学生主动配合,则教学三角形极易形成;如果学生有意拒绝排斥,则教学三角形很难确立。

比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位学生由于喜欢某位老师从而喜欢该老师教的某门学科,其结果是这门学业非常优秀。在这种条件下,教学三角形完全由学生主导而建立,其时效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强,从而会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或者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学生主体与老师、信息之间无法达成有效的沟通和连接,则教学三角形也就无法形成。此种条件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当下的大中专学校,由于智能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导致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现象比较普遍。玩手机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为,它的存在打破了正常的教学三角形,致使老师、学生、信息三者之间无法正常交流与沟通,使教学三角形无法有效形成,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目前急需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则是如何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重建课堂教学三角形。

3.信息因素对教学三角形的影响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不断地被我们获取、使用和传递。对于教学三角形中的信息因素来讲,着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没有了信息的课堂,就是一具空壳,就像人没有了灵魂一样。

信息作为教学三角形的第三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对能否有效建立教学三角形,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信息简单有趣,易学易懂,信息的流通、流转则较为流畅,教学三角形的建立相对也较为简单。如果信息本身比较单调、乏味、枯燥而又生涩难懂,则信息的流通流转就比较困难,这无疑会增大教学三角形的形成难度。因此,信息要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角形构建的难易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学三角形构建过程中,三要素中的任一要素都有可能成为三角形能否形成的决定性要素。因此,教学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只要某个因素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学生因素,教学三角形可能瞬时建立,也可能瞬时瓦解。教学三角形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有时多,有时少,有时强,有时弱。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处于一种主导和强势地位,因此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建立多而强的教学三角形,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效果差异化的分析

在教学三角形中,如果把三个要素分成一、二、三等,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匹配,不同等级之间共有27种组合方式。其中三个一等要素的组合称为最优组合,也称为理想组合。此种条件下形成的教学三角形称为理想教学三角形。全部由三等要素形成的组合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最差组合。此种条件下的教学三角极不稳定,也可能无法形成,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但是理想三角形和最差组合三角形都是小概率事件,多数教学三角形都属于中间组合方式,不同等级因素配合方式形成稳定性不相同的教学三角形,最终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化。

纵观全国两千多所高校,高校层次水平千差万别,而一流名校则集中了优质师资、学生、信息因素,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容易形成较为理想的教学三角形,故教学效果相对较好。而对于处于大中专职业学院来讲,总体师资水平有限,学生因素在高考成绩中处于最低层次,在教学中形成有效教学三角形的难度较大,故总体效果不甚理想。可见,不同等级因素组合而成的教学三角形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教学三角形理论可以有效解释教育教学中效果差异化的问题。

六、教学三角形理论的意义

教學三角形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当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个理论明确了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学三角形的构建和强化”。我们教学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会更加令人满意。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差异化教学效果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