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价值观维度的试题命制新路径

2018-12-01 10:20谈丹萍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路径命题考试

谈丹萍

摘 要:价值观是考试命题考查的隐性目标,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在思维冲突的选择中彰显情感素质与价值观念是一个重要选择。

关键词:考试;命题;价值观;新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应试情境下能否检测以及如何有效地检测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当前考试评价领域里亟待解决的问题。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们根据事物价值的大小形成价值观体系。

历史上的人物关系是复杂的,而且是有多种价值追求的,但是一般价值从属于核心价值;价值体系中也会有轻重缓急之分。当历史人物进入试题情境时,需要我们判断他的核心价值观和首要的价值观念是什么。

从价值观的定义来看,价值观包括认知、情感,并决定人的行为选择。人的价值观是在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人的认知、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来体现。史料是客观史实的主观再现,人类的活动都是知、情、意、行之间互动的产物。在命题情境中,如果所选择的命题材料能够给考生提供较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线索,那么考生就能够判断史料中所蕴含的的价值观念。如果问题设计巧妙的话,考生在选择正确选项的过程中,他的历史认知、情感倾向也是能够通过比较而表现出来。

二、几点考查思路的启发

笔者在编制练习题的过程中,看到一道题,认为此题较好地体现了价值观立意的命题思路,并对价值观的考查思路有启发作用。

1.精心选择材料 认知情感相益彰。

【典型试题】右图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朱元璋陵寝)。在祭文中,孙中山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并且说,能够取得这一胜利,正是靠“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启迪所赐。这说明( )

A.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B.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答案: A

这道题聚焦民族主义这一重要问题。民族主义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从命题材料的选择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认知明晰。价值观是行为的先导,在人们行为选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孙中山在清帝退位的第四天去拜谒明孝陵。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基础上建立明朝。在孙中山眼里,这是排除异族势力、光复汉族统治的伟大事件。这说明孙中山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而是把汉族的利益置于少数民族利益之上,是一种典型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正是这种错误认知指导下,他把清帝退位与蒙元被推翻等同起来,把中华民国成立与明朝建立看作同是“光复汉室”的伟大创举,通过高度评价朱元璋建立明朝来彰显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

(2)情感强烈。人们是经由情绪长期积累而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进而积淀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并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价值观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并通过情感、情绪展现出来。从情绪状态看,孙中山一口一个“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给予了朱元璋极高的评价,并不惜牵强附会、生搬硬扯地把明朝与中华民国联系起来,这体现了他强烈的、高昂的情绪状态。从情感角度看,孙中山大汉民族主义思想几乎是一贯的,从1894年兴中会的秘密誓词到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都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到1924年初提出新三民主义时,主张民族平等,才纠正了这一狭隘的民主义观点。

(3)行动坚决。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到第四日的2月15日,孙中山亲率政府官员拜谒明孝陵,时间之速、准备之急,可见一斑。至于自己革命者的身份,自己以民主共和为使命的人生价值,也不在考虑之中了。一口一个“我高皇帝”,这种行为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也能反映出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民族主义比民主共和更为重要。

认知、情感、行为都无一不指向孙中山狭隘的民族观念,并且都是这一价值观念在不同侧面的表现。

2.创设矛盾情境 在取舍中见素质。

该创新试题的命题材料表述清晰、语言生动,且充分展现了孙中山思想中的局限性。对这则材料如何運用,如何设计问项与选项,才能充分发挥命题在考查考生情感素质的作用呢?这道题给我们不少启迪。从问项设计来看,“这表明……”这是典型的具体与抽象的非逻辑性思维的表现。这种问项能够适应对学生情感素质的考查,因为价值观念是抽象的,只能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展示出来,如果题干材料能蕴含明晰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我们可以据此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概括总结这些认知、情感和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从选项设计思路来看,A和C两个选项设计十分巧妙,且聚焦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考试情境下,学生是通过对选项的甄别来展现他们富有个性的精神世界的。对A项的考查思路进行分析,对于一个已经形成比较稳固的“民族平等”、“祖国大一统”价值观念的考生来说,他会对孙中山这一狭隘的民族观念颇感诧异,因为“驱逐鞑虏”表达了对满族人的歧视,并为国家分裂埋下了种子,因而会产生批评态度。而对于价值观念模糊的考生来说,很难抓住题干繁杂历史信息的核心观念,甚至不能做出正确的解读,极有可能从情感上对孙中山错误观念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样一来,考生自身的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成为能否正确解题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的认同或反对而展示出来,这也为我们探索考查情感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C项所表明的价值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中孙中山一口一个“我高皇帝”,这显然不是为推翻封建帝制而欢呼,似乎对封建皇帝有感恩戴德之意。选项C是教材的表述,反映了学术界对孙中山丰功伟绩的肯定,推翻封建帝制、创立中华民国一直是孙中山的夙愿,这是一种深厚且十分稳固的情感。拜谒明孝陵、对朱元璋的赞美之辞溢于言表,只能说明在孙中山的价值观体系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比民主共和观念更加强烈。命题者通过制造思维冲突——以民主共和为己任的孙中山却高度赞美封建帝王朱元璋,通过这种富有思维冲突的历史情境,既能展示历史人物复杂的价值观体系,并能通过考生的反对或认同的不同态度检测他们的情感素质和价值观念。在笔者看来这是一条不错的考查思路。

3.实施问卷调查 此路漫漫终有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在于人的心智模式,无法直接感知,只能通过学生的行为选择来推测。但是,学生根据材料作出答案选择,这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答案正确并不意味着正选的考生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都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水平,事实上还存在着看不懂题目但是运气很好做对了题的情况。

要了解这道题在检测学生价值观念的实际效果,不得不进行一下课堂调查。我选择了高二5班作为实验对象,49人,选A的28人,选B的15人,选C的6人,选D的0人,分别占学生总数的57%、30%、13%、0。难度系数为0.57,难度较高。对选A的同学所给出的理由进行分析,发现能够认识到孙中山狭隘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并能表现出民族平等意识的答卷有16份,没有弄清题意或者对民族主义这一历史概念不清的答卷有12份。

整体而言,此题在检测学生认知、情感方面的功能比较强,因为,凭感觉、歪打正着获得正选的学生在其他题目中也占相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在选B的同学当中,有两位对孙中山狭隘的民族主义有准确理解,但是仍然错选,看来B选项的设计还存在问题,朱元璋是否对孙中山产生影响,这个需要研究,材料中有相关信息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因此,材料信息不够简约,比较复杂,很容易给历史知识不丰富的某些考生带来困惑。选C项的同学6人,这说明这几位考试未能读懂题干信息,不能准确概括题干材料的主旨,看不出选项C与题干信息恰好是背道而驰的,只是基于所学知识,凭感觉作答。这体现了这一选项在检测学生认知方面的功能比较强。D项没有学生选,体现了这一选项迷惑性和区分度不够。从选A的12份检测失效的答卷和选B项的两份认识准确但仍然误选的答卷来看,要准确检测出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我们在考题的命制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心选择认知明晰、情感强烈、观念矛盾的资源做命题材料,运用具体与抽象的非逻辑性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取舍,展示其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进而发挥命题反拨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2]卢家楣.教学的基本矛盾新论[J].教育研究,2004年5期.

猜你喜欢
新路径命题考试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