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化治理实现路径研究

2018-12-03 03:02马巍
创新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行政权力绿色发展理念

马巍

摘 要:在粗放式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存在办学特色丧失、学术权力弱化、人的主体价值矮化、学术不端行为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发展理念的功利化、管理模式的行政化、人本思想的弱化、学术评价的工分化。推进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现代化,应当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术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治理;绿色发展理念;学术权力;行政权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8-75-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8.018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ncep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problems of lost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s, weakened academic power, dwarfed human principal value, and aggravated academic misconduct. 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the utilitarianism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the administration of management models, the weakening of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the quantifica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ies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formul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rove in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optimiz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innovate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y governanc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cademic power; administrative power

黨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布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新思想。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事关我国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贡献和新突破。该理念不仅指导着当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指导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指的是要整体把握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系统调整高等教育生态结构,深入拓展高等教育生态功能,持续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和谐,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办学思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和社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诉求。但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逐渐显现,“求质量”和“求速度”的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道路,导致高等教育“去绿色”问题严重,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

1 高校发展中的“去绿色”问题严重

1.1 战略定位不明确,导致高校办学特色的丧失

战略定位体现着高校的战略抉择和发展方向,它不仅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先导,更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在发展战略定位上存在着盲目攀比和同质化现象,丧失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具体来讲,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攀高”,表现为部分高校不顾自身办学实际,盲目把建设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盲目攀高,一味地追求贪大求全,其行为无异于“拔苗助长”;②“就低”,有些重点高校已经具备了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高端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却依然耗费较大的成本继续开展专科、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相对低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千校一面、分工不明状况,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对各类层次、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利于高校的分类发展,势必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1.2 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的弱化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现代大学中两种相对独立的逻辑系统,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两股动力,两者缺一不可。但当下高校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发展明显不均衡,就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而言,时有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问题;就外部管理体制而言,政府对高校的行政干预过多[1]。作为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大学,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以及公众需求的牵引,是遗传、环境和文化的复合产物。与西方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背景下,从西方移植而来的,先天就缺乏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大学精神的基因。我国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加上政府的“过分干预”,导致高校办学自主权在较长时期内的丢失。由此带来了高等教育内部行政权力的泛化以及学术权力的弱化。

1.3 过于迎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标准,导致人的主体价值矮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高校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教育者主动为学生勾勒或框定好发展标准,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为了社会服务而主动迎合市场对人的价值的过度要求,把高校培养的学生当作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只能异化和矮化学生的主体价值。这种工具理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弱化,导致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长期存在。

1.4 “唯论文论”的学术评价体系,助推学术不端行为

当下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重视论文发表,而非论文本身的价值,以论文发表作为评价师生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的重要指标。一方面,高校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论文发表的权重远超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导致高校重视科研学术,而忽视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评价论文时,过度关注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对于论文本身蕴含的学术贡献和创新之处,则鲜有关注。

“唯论文论”的学术评价导向下,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端和造假行为的产生。部分高校教师为了应对考核和评职称而发论文,不少专家指出90%的“垃圾文章”出自于此。这些“垃圾文章”的制造者身处其中,苦不堪言,不制造没办法通过考核和评审。由此可见,过度关注论文发表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

2 高校“粗放式”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功利化

众所周知,高校自1998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快速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路径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更多的是由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带来的一种注重规模和速度的外延式发展。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不等于质量的提升,更不能借此掩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单纯用数字增长来衡量教育进步的理念,必然导致高校不顾自身办学实际而盲目发展,这种外延式的扩张势必会造成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内涵式发展的忽视。

2.2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行政化

作为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大学,其运作和变革势必受到社会发展现状的制约,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以恰当的方式回应社会公众的期待。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线。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都需要行政化的管理,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大学在发现知识、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方面不同于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如何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政府对高校的适度干预和问责是不可或缺的,但过度干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恰当处理好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政府要做的是“放手”和“松绑”。高校要做的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激发学校内部的办学活力,不断完善内部的现代高校治理结构,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让高校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重镇、社会服务的中转站和文化传承的关节点。

2.3 以人为本思想在实践中的弱化

加强现代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离不开以人为本思想的落地生根。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解决高校治理中各类矛盾、各种问题的出发点,才能切实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然而,“以人为本”的理念缺乏正是高校治理困境的症结所在。校园文化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涵养功能,师生诉求的有效表达和利益的切实保护离不开自由平等的校园文化滋养。伴随着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高校现代化治理步伐的加快,营造自由、公平、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师生参与高校治理的能力整体不足,未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现行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师生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参与能力较弱,甚至有些师生存在回避参与治理的倾向。

2.4 学术评价体系的“工分化”

学术评价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唯论文论”的学术评价导向,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采用量化的方式评价教师学术,一些高校甚至用“工分制”考核教师学术工作。量化的学术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客观、便捷、透明等;学术探索研究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计性以及周期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由行政部门确定论文指标、刊物级别、论文数量、发表时限,用工分制衡量教师的学术产出,不仅违背了学术活动的规律,而且干扰了教师学术工作的自主性[2]。

相对于论文发表的数量而言,论文的学术水平才是学者的核心竞争力。“唯论文论”的量化管理诱导教师匆忙发表成果,催生了大量“垃圾文章”,不仅导致科研文化氛围变差,更成为学术腐败的重要根源。

3 推进中国特色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

3.1 以分类治理为标准,制定高校发展战略

完善高校分类治理制度,允许甚至鼓励不同类型高校制定不同的战略设计和规划,树立战略定位的生态意识,明确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生态定位,坚持合理、适度发展。高校分类标准有利于充分考虑高校的类型、办学层次和实力,制定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指南。根据自身实际、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水平,选择适合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避免同类高校间的恶性竞争。科学分类、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不唯上、只唯实,明确自我功能和生态定位,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逐步实现卓越办学。2017年国家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全面启动了我国“双一流”战略,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更加明確自身办学定位,不断优化学科布局,逐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

3.2 以法治文化为导向,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高校理应成为依法治理的示范区,协调好高校内部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释放学术活力,尊重学术自由。大学内部治理的“去行政化”并不是简单地取消大学行政级别,更不是一刀切地否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是在尊重现代大学的组织特征、运行逻辑和知识分子心理特性的基础上,坚持以学术逻辑为主,割除“行政化”管理的弊端,防止行政权力的专权和“越位”。首先,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理顺大学内部治理的管理机制。要通过完善高校内部制度层面上的价值规范与调节机制,畅通师生民主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动态平衡[3]。其次,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建设特色的大学章程。高校要以章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治理结构的调整和治理过程的规范,推动依法治校进程向纵深发展,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4]。

3.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作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办学治校内在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动力,为建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撑。首先,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关注国家需求,实现高校在治理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制定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化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高校是第一人才资源库、第一科技生产力、第一创新驱动力的“聚宝盆”,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治理的新风尚,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4 以培育学术共同体为目标,创新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的学术创新能力、激发教师的学术创新精神、建设“双一流”大学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治理过程中,要敢于改革创新,逐步探索与建立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优化学术氛围。

①建立学术共同体,推进同行评议(peer review),即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本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这是国际上科研领域公认的科学评价方法。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实施的“学术代表作制度”不失为同行评议的一种有效尝试,有利于消除人文社科领域内学术量化评价的不良影响,尊重学科差异,变革僵化、硬性的“唯论文论”考核办法,鼓励教师学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②论文评价多元化,拓展论文发表载体。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网络媒体是扩大学术研究成果影响的有益探索。如浙江大学把在“两微一端”等相关媒体发表的网文认定为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并纳入职称评定和奖励考核的做法,不仅扩大了学术期刊论文认定的范围,而且拓宽了学术传播的途径。

4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则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这也是我国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推进中国特色高校治理现代化,必须适应新时代,以新理念促进新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校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放,徐高明.现代大学治理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龚放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81-90.

[2]陈洪捷.学术评价:超越量化模式[N].光明日报,2012-12-18.

[3]陈举.论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7(3):41-46.

[4]朱家德.现代大学章程的共同特质[J].复旦教育论坛,2013(5):27-32,38.

猜你喜欢
行政权力绿色发展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政府部门行政权力下放路径研究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完善监督机制防范拆迁领域职务犯罪
建立健全三大机制 确保高校二级学院权力健康运行
论公共利益的法理学相关概念辨析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