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有“生”有“色”

2018-12-03 03:06李晓红
江苏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色度色系色调

李晓红

【关键词】语文;色调;色彩;色度;色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64-02

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上好“课”,更应该上“好课”。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确实如此,笔者认为一节好课一定要有“生”有“色”,“生”是学生,而“色”则是——

1.把握课堂的“色调”。

“色调”一词是绘画术语,一幅画作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色调,偏蓝或偏红,偏冷或偏暖。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定好色调,这种色调应该是一节课的整体氛围、情感倾向、价值取向。要想把握好课堂色调,教师就要研究课标、教材、作者、学生和自己,尽量客观地把握教材,从而给学生客观的学习指导。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和《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应该侧重“发愤”和“励志”的叙述;教学《爱如茉莉》和《月光启蒙》应该倾向于美好情感的品悟;《说勤奋》《谈礼貌》的教学重心应该是如何“说”和如何“谈”的方法。只有把握好课堂色调,才能定位教学方向,定准研学策略,定好导学环节。

2.描绘课堂“色彩”。

一节有色彩的课永远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课上”。上课体现的是知识的传输,但“课上”是师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我们的课堂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怪圈,教师讲多了是“满堂灌”;教师不讲了就开始“满堂问”,学生答对了就接着问,但对为什么问,该由谁来问,问得有没有价值则缺少思考。于是又有了新一轮的怪相“满堂论”,不管是哪节课都有学生的小组讨论,可往往学生还没来得及参与讨论,获得体验,教师就停下来让学生回答问题。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五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师出示文本片段:“先生,你好!”小姑娘说,“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然后提问:从爱因斯坦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小组交流。学生交流后汇报,齐读。

教学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1)这段对话,特别有趣,同桌先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2)说说这段对话哪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作者是怎样把这段对话写得如此有趣的?(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角色再读读,试着加上动作、表情去感受人物的心情。

教师在一节课中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上出自己的思路,才是有色彩的课。有些教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而“思”缺席的课,是平淡无奇的课。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体验,参与建构,在活动中获得提升,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有色彩的课堂追寻的是学习不着痕迹地发生,且在学生的心里留下色彩斑斓的印记。

3.提升课堂的“色度”。

课堂的“色度”不在于“色”,而在于“度”,不在于量的叠加,而在于质的飞跃。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认为:知识的组成,包含知识的本身和运用知识的蕴理。简单地说,知识本身是知识,知识的推导过程也是知识。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单纯地“告诉”,它呼唤深度教学,即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化的倾向,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能较深入地品悟理解,对学习方式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对学习过程有较强的体验。如:教学苏教版五下《望月》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品诗悟情环节,引导学生望月遐想、借月抒情、对月沉醉。

月有圆缺。

月在李白的眼中:

有时是圆圆的——白玉盘;有时是冷冷的——地上霜;有时是残缺的——半轮秋。

师:同一个人,同一轮月,怎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月有阴晴。

师:同是圆月,在李白的眼里曾经充满新奇与快乐: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在苏轼的眼里竟是与弟弟别离时高声的埋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有远近。

师:当月落远去,诗人张继怎样一个愁字了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当月亮近身,诗人孟浩然却更加感到孤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同一轮月,为什么诗人的感受却不相同呢?

师: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观月人有怎样的心,月便有怎样的情,此时月亮已不是那轮月亮。原来在这省略号中还藏着这么多不同的月呢!出示月诗。

月有情怀。

有淡淡的思乡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柔柔的林中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茫茫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铮铮的雄关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瑟瑟的感秋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有缈缈的江海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月不再是那轮月,只因:人有悲欢离合,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月有阴晴圆缺。

语文是美的。美在学生理解文本的朦胧与懵懂,也美在教师点拨文本的具象与理性。课堂的色度就在于具象与理性、知识与情韵、似懂与非懂、不可言传与只可意会的精妙之处。提升课堂的色度,就是要让师生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玩味语言之魅、情感之炽、逻辑之真、智慧之光……学生只有深度参与语文教学才能溅起心灵深处的水花。

4.统整课堂的“色系”。

好的教育一定是寻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衍生的一段段融通的生命旅程,而这一段段生命旅程就是课堂的“色系”。于知识体系而言,一年级的知识一定和二年级的有关联,小学的一定和初中的有关联,初中必然和高中有关联,因而教育要打造学段关联的“知识色系”;于教师而言,数学课有数学课型,语文有语文课型,叙事的文章有叙事的教法,议论文有议论文的教法,课堂教学要打造“一科一型”“一科多型”的“课型色系”;于学生而言,要打造学生差异不断分化的“生生色系”;于课程而言,要打造各学科不断契合的“统整色系”。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序列性地、整合性地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色系,然后把学生放置在课堂中央,引领其在语文天地里充分地汲取营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色度色系色调
红运当头
大地色头号玩家
ROMANTIC PARTY
马拉喀什记忆
肆意融合
谈“理想声音的概念”在演唱中的应用
两种校准光谱辐射亮度计色度参数方法的比较研究
粉煤灰颗粒和粉煤灰处理精制棉黑液的比较
In Spring!春之色调
1种低乳糖褐色乳酸菌饮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