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生在刺梨蓬

2018-12-04 18:08华正
湘潮 2018年10期
关键词:花红仲永刺梨

华正

民歌是从《诗经》的“坎坎伐檀”声里流淌出来的,是从“八百里秦川一聲吼”里浸染出来的,每一个字里行间不仅有音律跳跃,更有哲思闪耀。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布依族的这首民歌,越听越值得玩味:越是刺梨蓬中之花,越有脱俗之美;越是坎坷崎岖之境,越能砥砺人生——年轻干部的成长尤其如此。

所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摧折,刺梨蓬中的花朵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则分外妖娆。古往今来,凡成大材、成大事者,没有几个是自始至终顺风顺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是其历程中的“共同科目”,经历人生之大起大落者不可胜数。

初中课本里有篇《伤仲永》,说仲永出名过早而后不勤加学习,最后只能落得“泯然众人”的千古喟叹。相反,明朝首辅张居正屡经磨砺,终成大材。

张居正少负盛名,有“江陵才子”之称,参加乡试时年仅13岁。时任主考湖广巡抚顾璘,从培养“大材”而非“中材”考虑,坚持让他“落榜”。3年后,张居正再次应试成功,顾璘才对他言明实情,并解下自己的犀牛腰带相赠。张居正时常以此砥砺自省,始终心存感激,言“感公之知,思以死报”。

无独有偶,“心学”鼻祖王阳明也有一段妙喻:“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从入炉时的“甚苦”,到出炉时的“自喜”,宝剑良弓就是这么锻造出来的。

道理虽浅,行之却难。尤其是当下弥漫的功利思想、浮躁心态,对年轻干部的成长观产生强烈对撞。比如,有的喜欢从高层“空降”,不愿从基层“起跳”;有的宁愿在大城市“蜗居”,不想到小地方去闯荡;有的只想着“破格”,不愿意“蹲苗”;有的只想着“搭天线”,而不是琢磨如何“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正是当“村官”“县官”的难忘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格外看重,反复强调“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

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若是做个古今对比,今天的“官”可能更难当,能力素质要求更全面,哪一个行当不在行都不行。年轻干部尤其要主动往矛盾多的地方去,往“刺梨蓬”中走,在基层岗位的实践历练中,积累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经验,增长驾驭全局、不断破局的才干。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这么写道:“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

“好花生在刺梨蓬,哪朵向阳哪朵红。”所谓“向阳”,就是始终跟党走、为国奋斗,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朱德讲的那样:“要想着接班,而不是接官。”

猜你喜欢
花红仲永刺梨
贵州刺梨专题书法作品
贵州刺梨专题纂刻作品
贵州轩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王为民
游余家桥桃花源有感
想清楚再动笔
闲钓
新《伤仲永》
最美家乡好花红山风
怎一个“伤”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