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初探

2018-12-05 16:40陈大群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盐城区域资源

陈大群

(盐城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盐城2017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5 064亿元,人均GDP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列第10位,与全面建成小康,进入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深入分析当下盐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是区域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议题。

一、盐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产业层次偏低。统计分析表明,全市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力不强,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门类不够齐全,尚未形成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研究开发投入强度不够,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仅1.82%,列全省第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规模占比不足三成,传统产业占比达到七成以上,在全市近3 0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9%左右的企业(270户左右)属于新兴产业,全市产业主体依然处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经济增加值率较低。对地方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突破性影响的重大项目不足,产业项目仍然存在靠数量支撑的问题,区域经济引领和辐射力度仍有待提升。

2.智力资源成为制约瓶颈。当前,智力资源不足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创新型高端科技人才匮乏。博士硕士人才大多集中在几所驻盐高校,省双创团队、双创人才和企业博士、硕士人才集聚项目载体少,广受社会大众关注的初等教育、医疗、健康保健发展水平较低,普罗大众社会发展环境缺乏吸引力,区域人才吸引和蓄留能力较弱,直接导致知识结构新、创新后劲足的科技人才和创业激情高、创新活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数量不足,创新型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是短、平、快,小、粗、弱的项目。全市大力扶持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金融等产业的发展,但相关人才供给却明显不足。二是全市科教创新机构聚集水平不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教研发机构数量明显不足。引进各级各类创新机构资源的力度不够,与省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的范围和深度还有待深化,科研成果当地转化率不高。

3.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产业资本脱实向虚,金融生态有待改善。当前,资金仍主要流向各类融资平台、基建市场。截至2017年末,全市贷款余额5 100亿元,其中工业制造业贷款较年初仍呈现减少态势。创业投资公共基金的扶持和引导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风险补偿机制有待继续完善。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股权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等融资途径还不够通畅。此外,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管理咨询和高端策划等高端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存在不足。

二、盐城市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策略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在全市范围内,从规模以上企业市级研发机构覆盖率来看,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技术需求的主体、创新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资源聚集的主体、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创新运用的主体。要大力聚集创新智力和资本资源,大力引进各级各类创新机构资源,凝聚一流人才。要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思路,加快形成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策略,主要围绕新能源技术、环保、信息技术、节能技术领域实施创新突破。完善协调创新治理和激励机制,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力量,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创新收益和风险合理分割为纽带的治理机制。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分行业加快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加强技术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合作。以创新中心、产业联盟、联合研究院(实验室)等为主要载体,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一批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

2.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策略。针对盐城市的主要问题,一要实施重点产业聚焦战略。相对于国内外发达地区,盐城市产业发展资源相对匮乏,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人、财、物资源,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发挥后发优势。应该全力打造市区产业高地,要集中优势资源,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挥大市区资源集聚、配套支撑、窗口开放功能,打造中韩盐城产业园核心区(市开发区)、盐城环保科技城和盐城大数据产业园等发展高地,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建盐城产业名片,增强区域产业招商能力。二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生产性服务业是盐城经济发展中的短腿,盐城市区要充分利用上海、深圳、苏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为契机,通过大力引进相关企业,带动盐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先发展与盐城支柱产业相关的节能环保、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与设计、智能终端信息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信息系统等技术服务,以及汽车融资租赁保险、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品牌运作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促进大数据与当地产业融合,克服生产性服务业小、散、弱的局面,强化系统集成,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盐城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示范区,为区域经济迈向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3.推进虚拟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区域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新模式,拓展虚拟经济增长空间。建设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加快行业综合性B2B平台建设,促进互联网众筹、O2O新型商务模式和分享经济等新型虚拟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建立产业大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服务,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大中型企业普遍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智能产业模式。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计算等新型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和生产方式。加快改造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城域网出口带宽、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两化”融合专项引导力度、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和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大力完善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依托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区域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4.大力探索产业创新之路。一是培育发展空港经济。盐城南洋机场改扩建后,能够满足C类机型和部分D类机型全载起降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地区投资环境,拓展了资源聚集空间和辐射范围。要加快培育临空经济发展的步伐,尽快形成产业集聚集约,建设临空经济产业集聚区。要通过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产业、电子商务和快递产业等临空产业现代服务业,逐步拉动临空经济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嫁接和培植临空经济。积极申报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促进以临空科技为主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的集聚,打造临空经济科创高地。二是积极谋划高铁经济。高铁建设对盐城区域经济而言利弊并存,一方面,能够推动外地人员、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向盐城快速集聚,降低跨区域交易成本,实现要素高效优化组合与配置,对提升城市区位优势,扩大区域开放和协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优势城市对人才等资源的争夺能力更强,虹吸、过道、传导效应加大,生产要素存在流出风险。因此,盐城应积极开展高铁经济调查研究,调研外市资源分布与存量,分析自身优势劣势,按照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制定高铁经济发展规划。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主动承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重要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资源辐射,放大同城化和一体化效应,享受高铁红利,打造高铁经济带。

猜你喜欢
盐城区域资源
分割区域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我给资源分分类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