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用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货币创造

2018-12-05 16:40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存款信用供给

陶 雯

(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南京 21001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借贷关系中承载的信用,是现代货币体系中财富再造的主要手段和货币创造的重要载体。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货币创造的主要参与者有哪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任务和货币创造途径有何关联?如何以信用手段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货币创造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创造离不开信用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货币创造的主要手段。货币借贷行为的发生和借贷关系的构成离不开信用。货币创造过程与信用规模扩张、信用结构调整互相依存,货币创造本质是信用创造。

(一)货币创造概述

货币创造的是广义货币,作为现有货币统计口径的广义货币,由银行存款和现金组成,其中银行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和企业的负债,一般占广义货币总量的97%;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在现代货币体系中,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供给,经商业银行体系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发挥货币创造乘数效应,增加货币总额。具体过程是,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准备金后,将剩余资金贷给非银行部门(企业和公众)。非银行部门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存款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将其中部分存款作为贷款发放,如此循环,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通过信贷关系共同作用,发挥货币乘数效应,实现货币创造,最终广义货币数量远远大于原始货币数量。

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供给流通货币是货币创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商业银行的货币=各项贷款+外汇占款+证券净投资+其他。通过分析中国1999年以来的数据,我们得到结论:贷款始终是货币创造最主要的渠道,特别是2009年以来贷款增长很快。简而言之,货币创造过程的参与主体有商业银行、企业和公众。货币创造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增加。只要商业银行有放贷的能力和意愿,货币创造是可控的。

商业银行是货币创造的主要货币供给方,居于主体地位。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创造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付款的支票,也是基础货币。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用转账方式办理发放贷款等主要业务时创造出来的存款。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又称部分准备金制度。存款数量既定,法定准备金率越大,商业银行可放贷资金越少;法定准备金率越小,商业银行可放贷资金越多。二是转账结算制度,又称非现金结算制度。非现金结算使得商业银行可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不涉及现金交易,产生派生存款。商业银行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原始存款数量的大小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根据货币创造公式△D=△R×1/rd,△D表示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量,△R表示增加的原始存款数量,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K表示货币创造乘数,则K=1/rd,K表示单位原始存款可能引起的存款总额扩大扩张倍数[1]。由公式可分析出原始存款越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货币创造乘数越大。

企业和公众是货币创造的主要货币需求方。企业和公众作为非银行部门,既是商业银行贷款的需求者,也是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供给者。企业的生产贷款和公众的消费贷款增加了货币需求,使得市场中流通货币增加。同时,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增加了货币供给,是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为货币需求方提供了货币来源。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和贷款是货币退出和流入市场的桥梁,是货币创造的重要环节。

(二)货币创造的本质是信用创造

货币借贷关系的本质是信用。信用与债务是借贷关系的两面:人们对债务最终偿还的预期,形成了信用[2]。通常将信用扩张与债务扩张视为同一个概念。货币的产生离不开其最重要的交易功能,即当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交易媒介时,满足人们通过交易平滑消费、扩大效用的愿望。当货币发挥储藏功能时,发挥了满足单个个体在时间跨度上平滑消费的作用。从信用与债务角度看,借贷关系的出现是为了平滑空间与时间的消费关系。因此,信用与货币创造中的借贷关系天然不可分割。

信用规模影响货币创造规模。从人类发展历史上看,信用扩张与货币创造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商业银行愿意发放贷款的前提是发放贷款产生贷款利息,归还利息的基础是借款者能够还本付息。借款者信用良好,银行放贷,货币实现了创造。商业银行放贷增加伴随信用扩张。如果借款者还本付息的能力不佳,或者银行认为借款者的信用不佳,则银行惜贷,货币创造过程受阻。信用萎缩带来了货币萎缩。例如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注入银行大量流动性,由于银行认为市场上借款者的信用不足,未将资金贷款给企业,而是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央行。所以,如果市场信用不足,那么商业银行惜贷,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不能发挥乘数作用,不能有效派生更多货币[3]。如果信用消失,货币也会消失。

信用水平影响货币创造结构。在“银行贷款产生存款”这一借贷关系创造信用的基础上,银行的客户筛选、风险识别、信用管理水平影响信用创造水平。信用创造过程不仅仅限于诚信和守信,还包括购投资入股、置固定资产、费用支出,认购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券等资金配置方式。信用主体的信用水平高低影响着资金投放流向,即影响资金配置,资金配置的不同决定了货币创造的结构。一般来说,货币总是流向信用度高的部门和主体。

综上所述,从理论和事实上看,信用是货币借贷关系的桥梁,是货币创造的本质。信用的规模、结构与货币创造的数量、层次息息相关。社会中信用关系越多,货币借贷越多,信用创造和货币创造就越多。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货币创造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产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增加新型产业增量供给、去除落后产能过剩存量供给,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间的有效配置的改革,追求“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改革的重点是提供有效供给、降成本、去杠杆等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隐含着提升货币创造力的要求。

(一)有效供给拉动市场需求,刺激公众消费贷款意愿

供给侧改革要求增加有效供给,拉动市场需求。有效供给满足了市场需求,促进公众增加货币需求满足消费交易。市场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扩大增加了交易动机。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动机包括:交易性动机、投机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其中,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4]。交易动机决定了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交易量的扩大和交易频率的增加带动了公众货币需求,是货币创造的手段。

(二)降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贷款能力

供给侧改革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融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企业融资成本越低,生产的资本成本越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助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占领市场份额[5]。二是企业融资成本越低,企业融资能力越强,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提高,资金还贷履约可信度强。降成本带来的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还款能力增强,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扩大企业间接融资。一是产品市场份额大有助于提升企业信用度。商业银行愿意为信誉好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和利率优惠。产品市场份额大,信誉和品牌形象好,为企业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打下基础。二是企业还款能力强有助于企业科学贷款。企业资金周转率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科学贷款。企业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将贷款周期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段,在保证存款满足基本生产经营的同时,及时归还贷款。同时,资金周转率高有利于企业控制负债。加强企业自身负债的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偿还商业银行贷款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保证了企业在货币创造中还贷的意愿和能力,是货币创造的重要途径。

(三)去杠杆稳定银行盈利能力,保障放款充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除商业银行高杠杆,稳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作为负债经营的主体需要合理的杠杆,过高的金融杠杆存在较大风险[6]。商业银行杠杆率快速抬升,主要是因为发行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进行主动负债,通过与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通道业务和委外业务扩张资产。银行杠杆率的过快上升不仅造成市场资金跨机构、跨市场多层嵌套投资,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资产不断扩张并开始游离在传统监管指标监控范围之外,累计过高的金融风险;而且造成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和空转,冗长的同业链条与不断下行的资产收益率相互强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系统稳定,具有潜在风险。去除高杠杆,对稳定银行盈利能力有积极意义。

稳定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利于保障银行放款。一是稳定的银行盈利能力保证了商业银行货币投放的低风险性[7]。避免银行过多地依赖批发融资增加资产和追求收益率,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可靠性、风险可控或低风险性,提高商业银行货币供给的安全性。二是稳定的银行盈利能力提高了商业银行货币投放的可持续性。注重依靠传统的存款业务防范和降低风险,有利于维持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保证商业银行贷款的放款安全和存款稳定,为货币创造提供稳定安全的资金来源。去杠杆带来的较低风险和稳定放贷,促进货币投入到货币流通市场,为货币创造过程保障了货币来源。

三、提升供给侧改革中货币创造的信用手段

货币创造就是信用创造。借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以信用手段扩大货币创造规模,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供给、降成本、去杠杆等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以信用信息平台打造名优品牌,提供有效供给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供给侧架构性改革,推动建设质量强国[8]。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信用信息为抓手,要做好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公开,打造统一的商品信用信息平台。同时,做好示范创建工作,大力推动守信企业发展。

一是依托产品溯源机制,建立健全全国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利用物品编码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编码、搭载、识读和处理,实现产品身份识别,发挥在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的基础作用[9]。归集商品相关信用信息,建立商品溯源机制,实现从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售后等全流程的信用信息归集,结合消费者评价和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制定统一标准,对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度进行评级,对质量诚信的产品和企业实行信用“红名单”制度,并在平台上予以公示宣传,抓好供给侧的质量关。

二是发挥多渠道宣传作用,做好诚信品牌推荐工作。开展名品创优工作,发挥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等宣传监督作用,宣传一批重视质量、产品可靠的诚信典型企业和优秀品牌,增进公众对中国质量的信心,刺激需求侧的消费端。

(二)以信用评级实行企业信贷支持,降成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商业银行对信用度高的企业实施信贷优惠。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查询国家、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公示、共享的企业信用状况,结合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有效了解企业资信,对企业进行评级。根据信用评级情况,对信用度高的企业实施贷款利率优惠、放款流程简便等信用手段。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信用度高的企业实行专项资金支持。政府设立商务诚信专项扶助资金,促进商务诚信建设,为诚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做好产品诚信生产和诚信销售。

(三)以信用监管稳定银行盈利能力,去除商业银行高杠杆

一是制定信贷政策,调整货币投向。中国人民银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和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和调整信贷政策,实行差别利率和浮动利率制度,以差别利率为手段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引导商业银行信用规模与投向,控制货币创造数量与结构。

二是强化信用监管,加大考核力度。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合规行为、套利行为,甚至创新、交易和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治理,对内幕交易、虚假信息、信息泄露等失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采取对失信员工和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等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考核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货币创造离不开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信用关系。挖掘货币创造的信用本质,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信用需求与供给,实施货币创造主体的信用建设,有利于货币创造的增速提质。

猜你喜欢
存款信用供给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信用消费有多爽?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隆昌县联社:“开门红”增存758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