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研究

2018-12-05 16:40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结构性金融服务

李 宁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 150030)

作为农业大国,2017年全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1 791万吨,进口粮食却高达13 063万吨,农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农产品供销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总量供给充足但结构性矛盾凸现。各农业大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已逐步践行,但仍有较大缺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工作仍需不断深化。促进农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与适应性,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整合调整,改革的重点在于去库存、降成本、提质量、适需求,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这对农村金融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为改革的资金需求提供保障,而农村金融工作服务的根本就是农业结构调整,金融工作的开展应以政策导向为指引,跳出传统农业布局模式,推动结构转型,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实践推进,对农村金融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对外部环境变化反映与调试能力不够灵活,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缺乏适应性,农村金融工作的资金供给不足以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政府改革资金压力较为繁重。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村金融筹资渠道,更新金融服务业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对保障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经营模式单一。目前,大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的贷款业务采用无抵押担保贷款方式,贷款业务金融风险较大,银行主动放款意愿不强列,缺少以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为依托的农村金融借贷业务产品。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多以传统服务对象作为主要供应主体,针对农村出现的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相对较少,农村金融供给多以小额、分散为主,针对农村规模化经营项目的服务业务相对欠缺。农村经济总体经营分散,缺乏规模效益,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导致已经进入农村金融的市场资金缺乏持续性,大量资金外流,无法形成可持续性经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形成农村规模化产业经营,提升产业化水平,增强农村产业经营的商业可持续性,提高产业标准和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这就需要农村金融供给也要形成规模效益,需要提供数额充足、期限宽裕的资金来源,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总量仍然不足,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缺乏有效竞争,资金规模总量不足。

2.农村金融供给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农村金融供给在总体市场金融供给中占比相对较低,金融市场供给主体是对象是城市经济或工业经济,而针对农村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和安排是在这几年才有所提升。所以,在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的施行相对缺乏适应性强或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或适合地方特色的激励政策,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与规划、机构设立与业务的开展更需要宏观的统筹和监控以及政策的保障。所以,减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点在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制度框架,完善农村产权制度。

3.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及产品缺乏创新性。虽然在中央的鼓励下,近几年农村金融发展已非常迅速,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已经注意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但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相比于城市分布较为分散,信息传递速度慢、覆盖小,单靠传统银行实体营业网点的运行模式无法达到规模化效益,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增加运行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大多也是传统模式金融服务,缺乏地方针对性与适用性,导致农村金融中仍有大量信贷需求无法满足,供给与需求无法充分对接,金融运行机制和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二、我国农村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1.农村金融布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特征找准定位,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财政支农的金融化运作,扩充供给总量,进一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充分利用基金、保险、融资租赁、政策担保等金融手段的杠杆效应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信贷周转、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构建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提升农业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农村金融的科技化发展应进一步深入,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扩大农村金融业务的覆盖与推广,降低实体金融营业网点的经营成本,加强涉农网络金融服务的推广力度与执行效力。同时,构建农村金融线上监控预警与线下巡查双规并行的风险防控体系,前置风险防控着眼点,创新风险防控手段由线下转为线上,风险防控范围覆盖整个金融风险,全面提升防控检测和事后处理水平。

2.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等金融改革的制度保障。农民最大的财富资本就是土地,土地改革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最大的改革红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增强土地产权市场的流动性,充分利用牧区草地、海边滩涂、等现有土地经营权,为农村金融信贷业务提供抵押担保,降低金融投资风险,进一步保障金融机构有效收益。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消费发展迟缓的根源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政府推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已经一段时间,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问题仍较突出,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障体系,适度调配保障比例与扶持力度,加大农村金融供给与扶植力度。

3.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机制创新、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深入分析地方特点及产业特色及地方土地改革制度,抓住金融创新机遇,深入细化研究地方经济制度,改革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首先,应加快农村金融的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充分发挥线上运作、执行、监控作用,适度取代部分线下实体营业网点工作职能,进一步深化产业链金融创新,实现在降低金融成本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其次,针对金融产品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准的问题,应在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品种创新工作上进一步加强投入与开发,细化、深入本地经济市场需求把控,研发因地制宜、个性化、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满足地方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三、结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能够帮助农村生产力提升形成规模化效应。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来看,存在问题仍然较多,如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称、农村信用环境弱化、农村金融产品品种单一等,难以满足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应从农村金融体系、生态环境、风险补偿机制着手,确保对农村金融的支持落到实处,实现市场对接,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结构性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人力资源劳动就业培训分析
合富辉煌:股东应占溢利大幅增长48% 金融服务板块积极拓展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