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模式

2018-12-05 23:22徐敏燕
北方经贸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景德镇文化产业陶瓷

徐敏燕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1)

一、文献回顾与综述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传统理论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逻辑,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形成和力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成为传统产业结构演进的另一条主线(焦斌龙,2009)。而传统文化产业在数字信息技术冲击下面临边缘化困境(傅才武,2015),使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祁述裕,张树武,李凤亮,)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但是,文化是群族社会现象,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需要得到文化认同。陈枝烈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认为,文化认同是将关于个人的思考、知觉、情感与行为,归属于某一文化团体中,文化认同具有强化族群成员自尊及内部凝聚力的功能(Dehyle、陈枝烈)。马晓苗认为文化认同由三个构面组成,理想构面、现实构面和社会构面在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所产生的在理念与行为等诸方面保持一致性的过程与结果,两两构面的交叉向三个构面重叠的转变过程是文化认同的演化路径,从而形成三构面的相互趋近和集聚。Rousseu把认同分成情景认同和深层结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形成从情景认同到深层结构认同的关键。认同的建构是在一系列社会文化符号或隐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现有传统文化产业及陶瓷产业、陶瓷文化产业文献对文化产业界定、形成、演化、转型升级等问题的探讨,为陶瓷文化产业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有对陶瓷文化的研究,剖析了陶瓷文化景观符号系统,解读了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文化的辉煌,但是它没有进一步去剖析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形成认同的意义。产业文化认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对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起什么作用?在文化认同的条件下,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论述的问题。

二、陶瓷产业文化认同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认同的建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中必须凸显的领域。已有成果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关注其产业属性;另一个是过分强调文化和情感以及意识形态属性,造成文化产业政策脱离实际,产业化难以实现。文化产业具有独特性,文化产品除了具有一般产品的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属性,产品的符号性是其与普通产品的根本区别。技术创新加速了产品的标准化,促进了前工业化时期产业化的进程,但在后工业化时期,技术逻辑之外的文化归属、文化认同是产业化进程中更为重要的要素,而文化认同的建构是在一系列社会文化符号或隐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此,陶瓷产业文化认同是在陶瓷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外在文化符号以及内在文化精神所形成的共同认识,大众对这种文化的归属感也是形成这种特色文化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但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鲍莫尔提出的“成本弊病”进一步恶化,传统文化产业难以随着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压缩劳动量以降低单位成本,传统文化产业反而呈现边缘化态势。新技术背景下,文化要素的重新挖掘和开发,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的价值含量,应对大规模扩张下的低成本压力。文化是一种生产力,但同时文化的隐喻性要求通过符号表达出来,被主体感知、认识和接受,才能成为生产力。鉴于文化在不同空间和时间范围的动态性,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认同、环境变迁下的重新开发和重新认同,才是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可行之路。

从理论意义来讲,从符号学的视角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实现文化认同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逻辑之外的又一补充,丰富了原有体系的逻辑架构,并为重启传统文化资源的功效提供了新的审视视角。

从产业发展来讲,陶瓷产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业,受到几千年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符号价值,但在现代的发展中遭遇瓶颈,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我国陶瓷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乃至传统文化产业的崛起,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历史资源的大国具有实际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三、陶瓷产业文化认同的效应

首先,对陶瓷产业的文化认同促进了产业集聚化发展,而产业集聚反过来又强化了陶瓷产业文化景观的符号认同。某一区域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因很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引导。但是如果要保持产业集聚的长久活力,对产业集聚组织形态的认同就成为关键,而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对产业组织文化的认同,这是核心和精髓。产业组织的文化认同,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建筑风格、服饰等表层面显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深层次表现出来。以景德镇陶瓷产业为例,在长期的集聚氛围下,对陶瓷产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同。从文化表象来看,语言文字以最直观、最一致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风俗习惯,为区域内大众接受和传播,形成区域的文化特色而固化并得到认同。景德镇陶瓷产业集聚,分工细致,专业性很强,为方便交流,逐渐发展出众多的行话俗语,这些行话俗语不仅局限于陶瓷行业,而且逐渐渗透至日常生活。就建筑风格而言,景德镇传统建筑风格多以古街里弄为主,“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比较确切地概括了景德镇的整体规划格局,这种布局和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以手工制作和家庭作坊式经营为特色,促成了零散、古街里弄建筑风格的形成。景德镇的风俗习惯也很大程度与陶瓷相关联,如祭窑神、吃知四肉、烧太平窑,都与人们的瓷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表现既是对千年产业文化积淀的认同,也是产业集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伸。

其次,陶瓷文化认同有利于解决陶瓷艺术品的鉴定和估价难以及小微文创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金融资本的青睐,并创新金融,解决产业投融资困境。陶瓷文创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但重创意轻资产的特性使得产品的价值难以评估和确定,同时文创产品风险很高,传统融资工具难以适应其特性,使陶瓷企业面临投融资困境。此外,陶瓷企业以小微企业见多,企业力量薄弱,更难以得到正规金融的资金支持。对陶瓷产业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把众多小企业聚集起来,以强大的集群形象来获取金融资本的青睐和支持。如景德镇陶瓷企业大多会在产品上印刻“景德镇制”这个区域品牌,以获取市场认同。陶瓷产业的资本来源,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发展合适陶瓷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在陶瓷产业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主要是采取政府和私人资本合营的融资和项目管理模式,即PPP模式;私人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通过银行传统的质押贷款,但这种模式对轻资产的陶瓷文创企业具有很强的制约性。鉴于此,景德镇交通银行创新金融模式,打造瓷金融蓝海,为陶瓷企业搭建金融平台,帮助企业联系客户、销售产品、回笼资金,并推出陶瓷艺术品回购业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额度贷款等帮助陶瓷企业融资,并成功推荐优质陶瓷企业上市,使陶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再次,陶瓷文化属于经验传播类文化资源,其文化认同易导致产业模仿、抄袭以及过度竞争的负效应。陶瓷产品属于经验传播类文化资源,经验传播类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销售,其特点是,虽然产品生产要依赖特定的文化资源,但其产品可复制、易流通,很容易被模仿和抄袭,在文化资源及文化产品得到消费者认同的条件下,会吸引很多企业进行同质化生产,从而导致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使产品创新缺乏动力。为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陶瓷产品设计、造型、花色等进行专利保护,既促进文化认同,又保护企业的利益,才能使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创新。

四、文化认同下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

传统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是摒弃传统文化,而是要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创新。在新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得到新时代消费者的认同,陶瓷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符号认同理论和新的时代特征,传统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有如下几个模式可供参考。

(一)“文化+技术”模式

传统陶瓷产业比较注重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其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也即文化和技术的结合是通过产品形态直观的呈现出来。而新时代和技术背景下,文化和技术的结合,不仅使陶瓷产品向高档化、艺术化跃升,而且向新的领域延伸,催生了诸如会展经济、工业旅游体验经济等陶瓷新业态,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新得到认同和发展。此外,开发利用陶瓷文化资源的模式,从传统的直接赋予产品文化信息,即“内容为王”,演变成“内容、平台和大数据”三位一体的架构模式,把陶瓷文化产业打造成“以内容为主导、以平台为载体、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化产业生态圈,促使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产业附加值。

(二)产业融合模式

新经济形势下,产业融合趋势加强,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陶瓷产业也要与其他产业融合,把其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进行整合,拓宽产业盈利空间。目前,陶瓷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主要体现在陶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工业旅游,陶瓷产业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陶瓷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结合的陶瓷互联网经济。把陶瓷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起来,使陶瓷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把陶瓷文化传播的更广,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三)跨区域治理模式

如前所述,陶瓷文化属于经验传播类文化资源,具有强流通和易复制的特征,尤其是当前通讯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陶瓷文化的传播比较广泛,陶瓷产品的生产遍地开花,我国很多地区都引入了陶瓷生产线,打造成生产基地和园区。但是我国大多陶瓷产区重复建设严重,陶瓷产业结构雷同,文化资源缺乏差异化,致使我国陶瓷产业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使陶瓷文化资源失去特色,也使整个陶瓷产业失去升级的源头和动力。因此,为了保护陶瓷特色文化资源,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应实施跨区域治理,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为实现陶瓷文化产业跨区域治理,首先应使陶瓷文化生产要素实现跨区域的自由流动和共享,突破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减少重复建设。其次,建立跨区域合作机构,推动跨区域治理的实施。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把丝绸之路上的相关陶瓷区域融入进来进行统筹规划,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的一体化,也注重结合各自特色文化资源,既发展特色文化,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景德镇文化产业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