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后花园”里的“扶贫尖兵”

2018-12-05 18:38李伟恒
时代报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飞舟卢氏香菇

李伟恒

主战场上谱新曲

初秋时节,记者赶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对卢氏县的扶贫工作进行采访。

在卢氏县城, 常务副县长孙会方向大家介绍了卢氏的风土人情,说起卢氏的历史,他如数家珍。

盧氏县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8.2万,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组成,地貌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植被种类齐全,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被誉为“豫西后花园”, 特别是小货郎在卢氏县帮红二十五军突出重围的故事更是享誉全国,载入史册。

卢氏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压力巨大。卢氏还有8万多群众没有脱贫,是全省扶贫工作攻坚工作的主战场,是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分包的工作联系点。卢氏的扶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新阶段,卢氏县因地制宜发展户贷户用、户贷社用等使用模式,探索政银企互助模式。政府出资30%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出资70%设立互助担保基金,由银行按6至10倍比例放大投放贷款。卢氏的金融扶贫工作模式已经叫响全国 ,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为卢氏扶贫攻坚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卢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开始发动一场消灭贫困的歼灭战,各条战线上都涌现除了一批批扶贫尖兵, 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描绘着卢氏的美好蓝图。

电商扶贫:扶贫工作中的弄潮儿

清晨,一场淅淅沥沥小雨让卢氏县城格外清爽。在东关电商服务区,我见到了一位卢氏奇人—卫飞舟。

见到他时,他正在他的电商教室里为前来学习电商知识的学员们授课。只见他拄着双拐,步履艰难地行走在教室里,手把手教那些从农村赶来学习的学员们。

卫飞舟今年29岁,家就在县城附近。他出生时因脑瘫导致身体瘦弱、双腿残疾,一直靠拄双拐行走。2007年,卫飞舟参加卢氏县残疾人培训计划 ,取得计算机二级证书。

2010年,卫飞舟抓住商机在淘宝上开了10多个店铺经营女装 ,半年后赚到了1万多元。看到了市场潜力,他果断加入腾讯“拍拍网”,做了20多家网店。2011年,他净赚七八万元,曾经创造了一个月就净赚3万元的销售奇迹。

卫飞舟创业信念更足了,想到回乡创业。2014年, 他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淘宝网店,不到一年,就收入15万余元。他还先后在网上注册网店20多个,仅2015年“双11”一天,他的网店就接到100多单订单,净赚3000多元。卫飞舟的挣钱门路让大家大开眼界,一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纷纷登门向卫飞舟“拜师求经”。卫飞舟知道乡亲们生活艰辛,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给村民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具体帮助指导。

卫飞舟的妹妹卫香存是他培训的第一个“弟子”,很快,妹妹做起了电商。接着,嫂子也做起了电商;父亲卫新安也加入了“电商”,负责跑外围,一家人除了大哥在外打工,全家都搞起了电商 ,跟着他学做电商的群众越来越多了。

33岁的景丽慧从同镇的北苏村嫁到蒋渠村,2005年在卢氏县城开了家服装店。2011年她回到村里,跟着卫飞舟学做网店。现在她县城和村里两头跑,开了6个网店,一年挣了六万元。

2015年11月的一天,卢氏县华阳食品厂老板慕名而来,他找到卫飞舟,说想将厂里的核桃进行网上销售,经过沟通,两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卫飞舟还认真筛选了卢氏及其周边各类土特产,最终选定以核桃、木耳、香菇以及五里川沙梨等作为网店的主打产品。拍照、写说明、提交淘宝审核……卫飞舟及其家人在筹备10余天后,这家名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主营土特产的网店正式上线了。短短一月间,就卖出了200多单,取得了净利润3000余元的好成绩。

“下一步,我准备和8个合伙人抱团发展,利用一年时间,开50家经营土特产的网店,叫响卢氏土特产的品牌!”卫飞舟掷地有声地说,“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电商经营,这个门槛并不高,只要学了电商知识,拥有一台电脑,2000元启动资金就足够起步了。”

2015年卢氏县成了“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淘宝在卢氏县是家喻户晓,卫飞舟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电商榜样”。2015年,蒋渠村委会挂上了“全市农村电商培训基地”的牌子,村里规范了电商站点服务制度及流程,并免费开展培训服务工作。 市商务局还送来了电脑等设备,并在电子产业园安排房间让卫飞舟办起培训班,为广大电商学员进行培训。

到现在,经卫飞舟培训的学员达7700多人,足迹遍及全省各地,其中培训贫困群众达1033人。卫飞舟经过自己数年来的打拼,以自己骄人的业绩被誉为卢氏县“电商状元”。

在今年的一次扶贫方面的报告会上,卫飞舟面对全县1000多名扶贫战线的先进人物侃侃而谈。当他准备拄着拐杖走下主席台时,一位年长的村支书快步走上主席台,轻轻抱起卫飞舟,快步走下主席台,把他稳稳地放在座位上。顿时,会场上所有与会人员全部起立,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卫飞舟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卫飞舟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驻村工作队:扶贫攻坚的中流砥柱

卢氏县共有240个村都有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了卢氏县驻村工作的中坚力量。 我在县城见到这些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尖兵们,听他们谈扶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的往事。

崔德庆就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这位豫东汉子的家和工作单位都在永城市,现在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驻潘河乡岗头村第一书记。他清楚地记得,他于2015年8月28日接到通知入村,是早上六点出发,开车7个多小时,从河南的最东部的永城市来到最西边的卢氏县, 驱车走 1400多里。当他 赶到乡里已是下午一点多,错过了吃饭时间,饥肠辘辘。

他到村里一看,村室面积太小,没水、没电、没厕所,心里沉甸甸的,他只好暂住在乡政府里。驻村后,为了减少路费的开支,他常常连续驻村一个月。这让他对岗头村有了深入了解:岗头村,找不到一块平地, 不但无法使用大型农机具,收获庄稼全部要身背肩扛,小的地块还要人力耕种。 全村910人的小村,30-40岁的男人有34人没有找到老婆成了准光棍。这里大部分群众靠吃收集的雨水生活,冬季每天两顿饭,早饭大多是馏馍喝水,有的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吃上两顿肉。这些情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简直难以相信。

崔德庆说,两年来, 踏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走访了所有的贫困户,群众们的艰难困境,常使他内心感到震撼心酸沉重,很长时间不能忘怀。贫困村里有10多户因学致贫,崔德庆牵线单位两位同事分别捐助1000元帮助两名大学生和两名小学生,最近将组织公司处级以上干部对这些户开展“手拉手、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发动同学和单位同事三次向困难户捐助衣物5000多件;两次春节向公司争取资金10万元,解决了文化综合活动广场征地补偿,购买了米面油慰问品发放到贫困户。针对一部分群众种艾草不施肥料的情况,向贫困户捐赠复合肥两吨多;掏出1000元钱,为三户缺劳力的贫困户购买100只卢氏鸡苗饲养,掏出1000元为一患残疾家庭购买两箱蜜蜂养殖。

崔德庆掌握了村里第一手材料后,心里有了眉目。他觉得工作必须从修路、供水抓起,必须对群众期盼的急事、实事一项一项的抓落实,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了争取项目,崔德庆跑遍了省市县相关部门,有的去过五六趟,直到有了结果。崔德庆所做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岗头村里有1100多万元项目进入项目库,列入各年度计划予以实施,这些项目涉及村组道路、生产生活供水、文化卫生、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于岗头村未来发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至关重要,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去年3月份,村里仅有的一眼365米的深水井水泵坏了,又遇上干旱天气,人畜饮水告急。尽管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正遭遇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 考虑再三他还是要向公司领导汇报,请求支持。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领导连夜研究,发动机关干部捐款30多万元,用12万元购买新水泵,并派出精干施工队,战酷暑、斗高温,测水、设计,起吊安装水泵,终于恢复了供水。公司出资8万元给村里安装了20盏太阳能路灯,小山村亮了起来。每逢夜晚,村民三五成群聚在路灯下乘凉、叙说家常,见到记者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路灯真好,工作队真是为俺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崔德庆驻村两年来,岗头村新修道路5条,又有5条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农田灌溉和安全饮水工程、文化广场、村卫生室等项目有的已经竣工或即将完成;光伏扶贫项目已并网发电;争取的15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启动资金已正常运营见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领导牵线,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设的河南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艾产品加工厂,也于今年7月初投产,一部分贫困户已进厂上班。艾厂全部达产后将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其中为岗头村每个贫困户安排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同时带动全县2万亩艾草种植,每亩增收2000元。

崔德庆发现,岗头村党组织建设呈现新气象:一是“党员活动日”和党员大会参加的人多了,群众党员更加关心村里的大事小情和发展,帮助支部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化解矛盾工作,村党支部和村组干部执行力、精神面貌及作风转变了,上级安排的事情也能够按时完成了。群众们的精神面貌也正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村民们的衣食住行随着收入的增加发生着悄然变化,村上笑声多了,村民们走路的步子也格外有力了。

崔德庆说,今年,岗头村将脱贫摘帽。但脱贫不是目标,致富奔小康才是乡亲们的最终梦想。蓝图已经规划,岗头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美好生活迈进。

技术扶贫:扶贫攻坚的“轻骑兵”

笔者到达上川村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半。这个村子是建在两座山之间一片开阔地里的 。村旁一排排香菇大棚整齐地排列下在川地里,大棚的塑料布已经打开,人们忙碌着在翻动摆放在铁架子上的香菇棒,一朵朵灰黄色的小香菇整齐地生长在菇棒上,像是一朵朵盛开的小伞状花朵,把一座座大棚装扮的分外耀眼。

今年49岁的任建礼正在自家的香菇大棚里忙碌着, 黒瘦的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他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大棚里的一切,就连我们走进大棚他都不曾知觉。他时而看看温度计、湿度计,时而翻动香菇菌棒,看着一朵朵刚长出来的小香菇,他笑得合不拢嘴。

他告诉笔者,前几年,他一家四口住在这深山里,没有什么挣钱门路,两个儿子,老大已经27岁,还没有结婚,在县城打工,老二也正在上学,在加上双方老人需要赡养,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喘不过气来。他常年到处打零工,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揭不开锅。前两年,他学会了种植香菇,可是由于菌棒技术难度过大,很难把握,香菇产量就没有保障,在加上保存和销售都没有着落,他总是时赚时赔,心里也没有个底,家人经常劝他别再种植香菇了,还是出去打零工。他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经常为这事而烦恼。今年4月份,河南省信念集团来到这里搞企业扶贫,让他看到了种植香菇的新希望。县里为他提供了扶贫贷款,一下子贷到10万元,信念集团为他提供了技术稳定的菌棒,帮助他建起两座香菇大棚,经常有技术人员前来指导他科学种植,他再也不用担心香菇产量问题。公司还建了冷冻库房和销售渠道,他更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他扳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从今年4月份到现在,他已经卖了四茬湿香菇,一斤价格在3-5元,一共卖了12.5万元,已经收回了成本。今年他一共可以卖掉10茬香菇,一年收入10万元没有问题。

任建礼自信地说:“这样干,不出二年,我儿子就可以娶媳妇了,我也就甩掉贫困户的帽子了!”

正在这时,信念集团常务副总苏建华来看上川村的香菇种植情况,一进入大棚,就不停地询问香菇生产情况。40岁的她青春靓丽,精明强干,可处理起公司问题显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她用浓重的山东口音介绍,上川村信念食用菌生产基地由河南信念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570万元,建设规模110余亩,新建出菇大棚55个,年生产规模68万袋,年产值646万。基地现已投入使用34个棚。二期54个大棚已经完成土地流转,正在加班加点进行建设。 上川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1个,为企业提供贷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企业提供技术、回购保障,贫困户参与务工、分红,每个大棚带动1户贫困户,每户保底年收益2万元,超出部分按照五五分成,确保带动全村79户贫困户实现稳步脱贫。

信念集团在卢氏县共在7个乡镇发展10个种植基地,建香菇大棚500多座,预计从5月份到年底实现产值8000万元,每个大棚可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4-6万元,全县仅此一项可以增收20多亿元。她就负责处理这个县的香菇种植方面的出现的种种问题,整天奔波在卢氏的大山里面。

她告诉笔者,她家住山东省淄博市。为了拓展公司业务,助力卢氏县扶贫攻坚,她只身一人奔波1000多公里来到这里。不久,她的丈夫因公出国一段时间,她只好把孩子接到卢氏县城,在这里上学,她在工作之余赶抽空到县城和儿子团聚。

“和亲人见面,就靠这个了!”她摇晃着手机, 露出一脸无奈,“现在也顾不上和家人团聚,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这就很难得了。我看着贫困户们香菇的发展良好势头,心里也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卢氏县地处豫西边陲深山区,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有省级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110个,县定贫困村36个。卢氏县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贫工作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等重大战略叠加地,国家给予了更多的政策红利。同时,卢氏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政策和卢氏实际,确立了“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大局,坚持发展兴县、转型提升,坚持生态立县,坚持党建引领、强基固本, 着力构建青山绿水好空气的自然好生态、风清气正敢担当的政治好生态、整洁畅通有秩序的社会好生态、向上向善新风尚的人文好生态”的科学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飞舟卢氏香菇
水库飞舟
卢氏连翘生产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
纳兰性德为卢氏与沈宛作词比较辨析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孙悦:患难与共的幸福最长久
卢氏生态县建设的探索及对策
歌后孙悦感悟婚姻:患难与共的幸福最长久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