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贸区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05 10:59李媛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自贸区就业人才

摘 要: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也致使能够适应自贸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这无形中正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就业机会。经济管理人才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类群体,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发展需要、提升学生就业率为前提,以培育“工匠精神”,培养行业“能工巧匠”为核心进行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因而成为摆在广大高职院校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贸区;就业;高职;经管专业;“工匠型”人才

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以下简称“营口自贸区”)依托自身“区位、基础、要素、环境”四大优势及“营口港”航运优势,发展势头强劲。这为营口自贸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扩大东北亚地区合作内涵,服务东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此背景下,营口自贸区在人才的需求总量、专业类型、职业素养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经管类实用人才是自贸区所需的重要人才类型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有责任向自贸区输送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以营口自贸区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

(一)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可以有力助推我国供给侧结構性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需要解决的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贸易经济”与“实体经济”、“低端供给”与“高端需求”三种类型的主要矛盾。而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就在于提升供给质量、使供给以最高的品质呈现满足需求。“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人才类型无疑正精准地适应着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纵观美国、德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其无一不是非常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的国家,他们既是制造业强国,又是职业教育强国。因此,在高职经管类教育中,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每名学生的思想行动中,并使其内化为自觉的职业行为,这也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要关注与重视的核心。

(二)符合营口自贸区建设发展的人才需要

随着营口自贸区建设发展的逐步推进,为适应其所涵盖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商贸物流产业、金融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健康产业”五大产业的新一轮转型升级、外贸结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度开展,迫切需要向自贸区输送大量经济管理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此外,在自贸区建设发展的进程中,许多行业、企业都面临着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外贸业务的递增,因此,对于自贸区经管类从业人员而言,具备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与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

(三)符合高职经管类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却恰恰体现在学生就业后竞争力、适应力和工作迁移能力不足等方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缺陷与不足。高职院校秉承的教育理念往往更多的体现为使学生拥有“够用、实用”的技术技能,而非“匠人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高职阶段的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的压力,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要想在芸芸求职者中占有优势,被企业录用、重用,就必须关注自身“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打造。

二、以自贸区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及对策

(一)以自贸区需求为中心,优化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压力较大、人才培养效果不尽人意的显著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即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侧”,不能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要求。以营口自贸区为例,当前,自贸区重点发展的五大类产业分别是“物流商贸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金融产业、旅游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业态产业”。为适应这五大类产业的人才供给需要,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必须有的放矢地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目标。

(二)关注自贸区就业,以“工匠精神”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地调整、改造或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是保障自贸区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分析研讨新形势下自贸区岗位能力需求,深度剖析岗位核心能力,对一些发展有限、前途暗淡的专业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或淘汰,而对那些前景看好、发展势头迅猛的专业,要针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及时地优化和调整,使其紧密贴近自贸区岗位新需求。突破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围绕“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以拓展能力为辅”的主线,确保“课岗耦合”,使经管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目标与自贸区主要岗位能力标准相匹配,以“工匠型”人才培养满足对接自贸区所需的职业关键能力的需要。

(三)推进校企“双元制”教育,打造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育平台

对于校企合作开展的“双元制”教育来说,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互利双赢”。高职院校可以将自贸区体制下运营的各类公司、外贸企业等当作人才培养的“试金石”,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训或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地检验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缺陷与偏差,以市场导向原则及时进行改进与调整。还可以聘请自贸区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或一线员工、业务能手到校开展讲座、进行培训或承担部分教学任务,让学生亲眼目睹、真切感受到来自于未来职场的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使其增加“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专业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匠人”的实践能力

以国际贸易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经调研,学生在经历毕业前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后的成长与改变,往往比三年在校学习期间的成果更为显著与直接。与全日制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他们更喜欢动手实践所带来的刺激与新鲜感。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虽开设了仿真的“理论性实践课”,但缺乏真实案例及职场环境的支撑,过程流于表面与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学效果难以体现,更不要说培养出适应自贸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工匠型”人才了。转变思维与观念,创建与“工匠精神”培育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如“建立‘三方联合工作室、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等。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工匠型”核心价值观

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熟练、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师资团队,是推进高职院校经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运用“内培外引”和“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内培”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优秀员工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与培训,拓宽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面;为应对自贸区建设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和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是指将一些自贸区行业专家或企业一线优秀员工请入课堂;建立“教师师资资源库”,以“互联网+”为平台,融通“营口自贸区”及“高职院校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等。

(六)将打造“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培植“工匠精神”,除了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以外,高职院校还应充分利用每一个“媒介”、每一种“渠道”,如从校园环境到校风校训、从教师的言行到对学生的管理,从校园文娱活动到教室宿舍管理,全方位、全角度地弘扬“工匠精神”,并以拉练、竞赛等形式实施“工匠精神”的效果评价。树立典型,广泛传播“工匠精神”正能量,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全方位践行“德技双馨”的“工匠型”人才培养理念。同时,要培育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产业、行业和企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贯穿于“工匠型”人才培养始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使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契合自贸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淑艳,李旭东,刘如意,等.适应自贸区跨境物流业需求的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科技, 2017(03).

[2] 李淑艳,李旭东,廖毅芳.廣东自贸区建设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需求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6(05).

[3] 张娟.基于“工匠精神”视角谈高职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

基金项目:文章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 ”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7EB215。

作者简介:李媛(1980- ),女,辽宁营口人,学士,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自贸区就业人才
人才云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